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南,故又称南山。山上有碧霞宫殿。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浮丘山南端峰巅,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间,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毗邻而居北的院子内有“千佛洞”,洞内大小石佛在文革时期已基本被毁完。
浮丘山位于大伾山之西1公里许。宋代称小横山,金元时称浮龙山,因山势状若浮舟而得名。明嘉靖年间,浚县城墙横跨其上,将山分为两部。城内部分建一居姑庵,因名小姑山;城外部分称南山。山之东西有砂石砌盘山古道,循势渐进,曲径通幽.树荫蔽天,肃穆静谧.山上遍布寺庵庙宇,亭台楼阁。明建筑碧霞宫(圣母庙)居于山巅,红砖绿瓦,气势宏伟,院内古柏苍翠,清静幽雅.浮丘山引以为奇观者,当首推小金顶.小金顶系突兀而立之石峰北边凿有石阶,游人可拾阶而上,人称山上山,唐代于千佛寺石窟即凿于此。
【湖南浮丘山】位于湖南省桃江县城西南17km处,海拔752m,面积约58平方千米,人称“小南岳”。上有48座峰,山间云遮雾绕,远望若浮,近看似丘,故谓之浮丘山。
此山自古为楚南名山,山高林密,四季景色迷人。
浮丘山不仅风景秀丽,且有不少文物胜迹。山顶浮邱寺,相传建于唐宋时期,原为道教宫观,后归佛教,改名浮丘寺。浮丘山由此成为佛教圣地,长年香火不绝。今存寺宇,乃清代重修,颇具观赏价值。寺庙后山,有“飞来石屋”;山腰“火云洞”,为一天然岩洞,高2m许,洞内冬暖夏凉,洞外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游人至此,如临仙境。正式有文字记载的浮邱宗教史,可上朔到汉朝。浮邱寺最初建于两晋南北朝的刘宋时期。谓之浮邱观。清乾隆时佛教购买更名浮邱寺(《桃江县志》)。按中国历史上修建寺庙的传统要求,寺庙要后有主山,两边有附山,现存的浮邱古寺后有主峰,两边有48附峰环绕,形成万佛朝宗的布局。因此,浮邱山早有“小南岳”之称。最初道观建立后,明清朝廷在此设立了道征司,管辖湘中一带3000道士(《桃江县志》)。浮邱道教因祖师菩萨而兴旺,所以浮邱寺初建就有祖师殿。现存浮邱寺建筑群系清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70—1775年)所建。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耗白银700余两,历时6年建成。清道光19年(1839年)两江总督陶澍的副室贺氏又捐资重修了寿佛殿与后殿。
浮邱寺为一院式建筑群,寺门上方有一大石匾镌书“浮邱寺”,进门第一宅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为僧人诵经、打坐、授课之用。第二宅为寿佛殿,供奉无量寿佛塑像。第三宅为祖师殿,塑有北方真武祖师像。第四宅为老佛殿,塑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及药师像。佛座台下方嵌有一青石板,二米见方,上面镌有清道光皇帝御笔“印心石屋”四个大字。禅寺两边是僧房、斋堂。楼上辟有客房。
浮邱寺周围遍布名胜景点,据清嘉庆《益阳县志》载:“浮邱胜迹,山后有风洞,洞上有石屋镇压。山僧云:洞开则狂风大作。故无启者,其石屋传为飞来。山顶有丹池,为刘宋时浮邱子炼丹处。池旁小石间或有齿痕,俗呼齿石,谓浮邱子初入山时缺供,煮石为粮,其未化者,啮之而不可食,则弃其余也。山上有寺,寺侧有井,时而泛滥,时而涸竭,其中由溢而竭,由竭而溢,皆可立待消息,最奇。山寺之前有三峰,矗立如阁,人称三阁寨。山之半有水田……山之腰有龙洞……山之前有石洞……山之末与修山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