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理特点,婴幼儿外阴炎(infantile vulvitis)与成人在病因、表现、后果、治疗方面均有所不同。
【诊断】外阴疼痛、痒感、分泌物增多。
外阴、阴蒂、尿道口及阴道口粘膜充血、水肿、并有脓性分泌物。内裤上经常有脓性干痂形成,或有稀水样的痕迹,外阴发红、水肿,甚至皮肤剥脱。局部致局部有抓痕、出血等现象。小阴唇粘连,尿流变细。检查可发现小阴唇粘连的地方较薄,比较透亮。
【治疗措施】应首先排除特殊感染,先将分泌物送检有无滴虫、霉菌。必要时可作培养,明确致病菌,给以恰当的抗菌素。局部以1:5000高锰酸钾坐浴。外阴涂紫草油、黄连素软膏、抗菌素可的松软膏等。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比较顽固的病倒,可在紫草油中或上列软膏中加乙菧酚局部涂抹。已形成粘连者,可于消毒后用手指向下向外分离,一般都能分开。粘连较牢固者可用弯蚊式血管钳从小孔处伸入,随即垂直向后,将透亮区分开。分开后必须涂紫草油或消毒凡干林软膏,以防再粘连,每日以高锰酸钾液坐浴1~2次后涂紫草油,直至上皮正常时为止。
【预防】父母及保育人员应注意婴幼儿外阴清洁,并进行有关宣传,婴幼儿罩裤应用密裆,并教会幼儿每次大便后由前向后擦肛门,以避免粪便污染外阴,内裤应用棉织品,较宽松为宜。家属中或幼儿园中有患生殖系统感染者,应注意应用器皿的隔离。婴幼儿患急性传染病时,应注意外阴卫生。
女性婴幼儿的外生殖器,无论在解剖上或生理上都有其特点:大阴唇未发育,皮下脂肪薄,阴道、尿道暴露在外面,因此容易受到细菌的侵犯。在这个阶段,卵巢亦未发育,没有雌激素分泌,阴道上皮薄,无酸性杆菌,往往对入侵细菌无自净能力,有利于病菌生长。护理稍有不当,则易发生外阴炎,外阴红肿、疼痛或瘙痒,因此减少婴幼儿外阴炎的发生,预防是关键。
那么,如何预防婴幼儿外阴炎呢?婴儿要保持外阴清洁和干燥。小婴儿使用尿布,选择纯棉质地最好,它柔软、透气好;不出门的时候最好不用尿不湿。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每天坚持清洗外阴1-2次,特别要注意洗净,并轻轻拭干阴唇及皮肤皱褶处。擦洗时要注意自上而下拭净尿道口、阴道口及肛门周围。皮肤如有皲裂,应涂擦无刺激性的油膏。最后在外阴及腹股沟处薄而均匀地扑上滑石粉,以保持干燥。扑粉不宜过多,以免粉剂进入阴道,形成小团块而引起刺激。
进入幼儿期,一般小女孩不再经常睡在小床或坐在推车、座椅中,而多是走动玩耍,也常穿开裆裤,随意坐在地板或地毡上,此时污物、尘土、甚至小虫子容易污染刺激外阴;骑小自行车,或坐在硬物上容易损伤外阴。因此家长要注意,尽量不让孩子在地板上坐卧,尽早穿死裆裤,不穿紧身裤、化纤的高筒袜;衣服要柔软、宽松、舒适。不能忽视大小便后的清洁,特别是小便后,应用柔软卫生纸拭擦尿道口及周围,并注意小便的姿势,避免由前向后流入阴道。大便后应用清洁的卫生纸,由前方向后方擦拭,以免将粪渣拭进阴道内。此外儿童的浴盆、毛巾等要固定专人专用,避免与大人交叉感染。
只要认真做到以上注意事项,就可以有效防止婴幼儿外阴炎的发生。
【鉴别】
婴幼儿外阴炎是女性婴幼儿非常常见的疾病,在诊断时需鉴别诊断滴虫或霉菌性外阴炎、蛲虫性外阴炎和幼女急性淋病。
1、滴虫或霉菌性外阴炎:由于婴幼儿的阴道PH呈碱性,缺乏糖原,不适合霉菌及滴虫的繁殖与生长,因此,婴幼儿的霉菌或滴虫性外阴炎极为少见,临床须鉴别时可做分泌物的涂片及培养。
2、蛲虫性外阴炎:由肠道蛲虫通过粪便传至外阴、阴道而引起的外阴的炎症。其特点为外阴及肛门处奇痒,分泌物量多,呈稀薄的黄脓性。可通过粪便虫卵检查及肛门周围或外阴见到蛲虫以资鉴别。
3、幼女急性淋病:以局部疼痛、排尿困难为其特征,检查时可见分泌物增多,前庭、尿道口、外阴部甚至肛周,出现红肿破溃,分泌物涂片可找到典型肾形的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综合疗法】
幼女性外阴阴道炎需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①以柔软、清洁的纯棉内裤换掉开裆裤,孩子的母亲还要经常保持幼女外阴及内裤的清洁卫生;②以软而细的消毒导尿管轻轻插入患儿的阴道内,再经此管用浓度适当的杀菌药液冲净阴道内的炎症分泌物,每天一次;③用1∶5000浓度的高猛酸钾温水溶液为幼女坐浴,每次15分钟,早晚各一次;④如并发尿道炎和膀胱炎,可经尿道口直接向尿道和膀胱内注入无腐蚀性的杀菌药,每5天一次;⑤口服头孢类抗生素;⑥幼女合并性病时(如淋病、梅毒、支原检查发现有异常时),应对幼女进行系统的治疗。需注意的是,阴道炎、尿道炎、膀胱炎的症状消失,尿液化验及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均正常后,还应继续口服一周抗菌素,以巩固疗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