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统计平衡理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学科:天体地学

词目:核统计平衡理论

英文:nuclear statistical equilibrium theory

释文:该理论假设,在宇宙之初,物质以高温和高密度状态存在,从而导致核转变迅速发生,达到一种真正的统计平衡分布。这时核A和核B结合形成核C和核D的反应可表述为:A+B→C+D,其逆反应为C+D→A+B,在达到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达到核统计平衡的温度约为100亿摄氏度以上,这时形成最多最稳定的原子核是铁前后的元素,这与元素宇宙丰度曲线上56Fe峰的存在相符合。在普通恒星内部,温度为1000万摄氏度到1亿度,达到与统计平衡状态所需的事件无限长,但某些恒星内部的温度超过40亿摄氏度,因此在恒星的寿命期限内就可以达到核统计平衡。这一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轻元素的丰度,但它预言的重元素丰度比实际值要低得多。此外,平衡丰度图像是在一个非常窄的质量范围内出现极为明显的峰,这也与实际丰度图像不符。核统计平衡理论虽然存在缺陷,但其合理的部分已融入现代元素核合成理论中,并认为核统计平衡是超新星爆发时,处于高温和高密度状态下,物质膨胀和冷却时的情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