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

1 .个人简介女,1950年生于北京,邓广铭的女儿,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委员。邓小南的父亲是唐宋辽金史专家邓广铭先生,然而与我们想象中顺理成章的“女承父业”不同,邓小南真正接触历史学竟是在上大学以后,而直接授业的老师,都是邓广铭先生的学生。用邓老师的话来说“我与父亲,感觉上似乎是隔着一代人。”说到为什么将宋史作为研究方向,邓老师告诉我们,主要是因为她在接触历史中发现,秦汉时段的研究史料略显不足,而明清时段则反之材料太多,过于繁杂,而同学中选择学习宋史的较少,衡量个人有限的精力之后,她最终选择了中古段的历史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邓老师写的关于父亲邓广铭的文章《父亲最后的日子》,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融合着两代人对于学术的至死不渝的探索,对于独立人格、品性的近乎苛刻的严格的自我要求,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震撼,一代学人的风范,在文字中得到彰显;一代大师的风采,在一个家庭中得到如此之好的传承。“女承父业”,继承的又岂止是学问,更是一种品性,一种人格。“我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应该说是人品上的正直磊落,以及学业上的一丝不苟,孜孜以求。”邓老师这样对我们说。

邓小南是北大历史系78级的学生,正值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在这样的大时代中,邓老师曾经在“北大荒”生活过9年,在28岁时又重新走进课堂。邓老师当年的

同班同学阎步克、荣新江等,现在都是北大历史系富有名望的教授之一。回想起那样的一个时代,那样的大学生活,邓老师说:“当时我们的感觉,是赶上了‘末班车’,很希望能够把失去的时间再追回来。在‘科学的春天’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大家十分珍视这种机会,心气很高。没有当时那个时代,没有这样一批杰出的同学,自然也就没有我。”平淡而真切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给予邓老师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始终珍惜着每一份前进的动力,始终抓住任何求学的机会,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也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代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之后史学发展的基础。

2008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结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邓小南被评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2.研究领域:宋史、中国古代(唐宋)妇女史。

3.学历:

1978、9——1982、7 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生;

1982、9——1985、7 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4.职历:

1985——1997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8年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5.学术兼职:

中国史学会理事、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2006年至今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2009年4月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分册顾问。

6.教学课程:

中国通史(隋--清,历史系主干基础课),

宋辽金史专题课(本科高年级选修课),

唐宋妇女史研究(研究生选修课),

宋代史籍导读(有关研究生必读,读书课)。

7.指导研究生方向:

宋史、唐宋妇女史。

8.近年间研究课题:

“中国近世的家族与社会”(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主持合作项目);

“丝绸之路——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与耶鲁大学合作,美国路斯基金项目);

“祖宗之法”与宋代的官僚政治和制度”(中华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政治形态、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中央考察地方官员的信息渠道(中华社科基金项目);

华北地区水资源管理与民间社会组织(与法国远东学院合作项目);

《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重点科研项目)。

9.主要学术著作与编著: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3年4月;

《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大象出版社 1997年4月。

《唐宋女性与社会》,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9月。

《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10.主要学术论文:

《北宋的循资原则及其普遍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初探》,《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试论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试论宋代资序体制的形成及其运作》,《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关于“泥马渡康王”》,《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及其交游圈》,《国学研究》第五辑,1996年3月;

《龚明之与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兼谈南宋前期昆山士人家族的交游与沉浮》,《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8年6月;“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Feb.1999;

《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中国的历史世界:统合体系与多元发展》,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出版会,2002年2月。

《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唐宋时期女性在门户内外的活动》 ,《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关于宋代政绩考察中的“实迹”:要求与现实》, 《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09期。

《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史学月刊》2005年7期。

《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文史哲》2005年第5期。

《沈括研究的新突破——读祖慧传沈括评传》,《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7期。

《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读书》,2005年10期。

《宋代历史再认识》,《河北学刊》,2006年5期。

《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窥——以中日韩学界对于宋代政治史的研究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宋代信息渠道举隅:以宋廷对地方政绩的考察为例 》,《历史研究》2008年3期。

《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 》,《河北学刊》,2008年5期。

《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 》,《史学月刊》,2009年1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