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2年以后,君士坦丁大帝开始在钱币上才用基督的象征符号,君士坦丁大帝还采用了金“索里都斯”(solidus)。拜占庭式铸币的特征是形式主义,远不同于希腊、罗马的现实主义。直到查士丁尼一世(公元527~265年)时期,钱币上以人物正面像为特征的图案才牢固的确立下来。
查士丁尼一世还于公元538年采取了铭刻日期的制度(以其即位年为基础)。在此之前,阿纳斯塔休斯于公元498年采用了一种新式的青铜铸币(努缪姆<nummium>)。此币和金索里都斯币构成拜占庭的主要通货,长达千年之久。
赫拉克琉斯统治时期(公元610~641年)采用“赫克格拉姆”(hexa-gram)和查士丁尼二世(公元685~695年)时期耶稣基督肖像出现在铸币上。
开始,在铸币上采用基督肖像的尝试未能持久(破坏圣像运动盛行了一个半世纪),直到9世纪后半期,基督耶稣像及随后的圣母像才比较多出现。
至10世纪末,拜占庭产生了一系列无名青铜铸币(anony-mous)和新的金诺米斯马(nomisma)币,持续时间很长。
到了晚期,拜占庭铸币在金属成分和式样两方面逐渐低劣,以至于到了末期,出现了皇帝约翰八世帕拉奥罗玛古斯的极其粗糙的钱币。
查士丁尼二世 铸造的金索里都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