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
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2 年,是在原来的机械制造教研室和CIMS研究所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专业从事设计、制造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单位。该单位所在的学科有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下覆盖的二级博士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硕士点:机械制造工程自动化,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有:虚拟样机技术,产品反求及快速制造技术,复杂产品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关键技术,数字化工厂及车间物流仿真技术,复杂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等。 研究所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实力,目前有教授5名,博导3名,博士8名,研究生50余名。还有供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现代制造技术实验中心。
研究所已完成几十个项目的研究,其中多个项止鉴定为国内先进,获得了软件成果近20个。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次,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EI检索20余篇,ISTP收录2篇,优秀论文3篇等。
学科教学本科专业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宗旨是:在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大专业的基础知识情况下,努力培养学生在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尤其注重自动化和计算机等与制造技术融合的先进制 造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又掌握一些专业新的方向和研究进展,并在毕业设计的培养中逐步培养其独立从事与设计制造相关的某项 工作的能力。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 , 在机械领及相关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 ,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 个性良好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本专业方向是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类的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专业限选课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该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为: 自动化制造系统、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刀具设计、数控技术、制造系统信息化、数控机床电力拖动系统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限选 12 学分)。此外和开设了部分选修课程如:特种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及钠米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仿真及图形技术、先进制造系统导轮、计算机辅助制 造软件等,供学生丰富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掌握制造领域新的方向。
就业
可以在涉及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方向的家电、玩具、模具、电子制造业、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咨询管理、销售等行业和学校、研究院所、厂矿企业、机关等单位就业。
2 模具设计与制造
模具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立足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宽口径高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具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基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成型方法与技术,能在材料成型加工和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型工艺研究与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改造及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 主干课程 :
本专业方向是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类的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专业限选课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主要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限选棵: 材料成型理论与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 CAD/CAM 基础、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
实践环节:材料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专业选修课:快速成形技术、材料成形设备、UG模具设计教程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毕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 就业方向: 汽车、电子、仪器仪表、材料、机械、模具、航天航空、计算机、轻工、环保等行业。硕士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覆盖的硕士点。主要依靠机械制造学科,依靠单位为机械工程学院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为丁国富所长。该专业是我校较早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专业, 1986年开始招生,近20年来培养了大量的硕士毕业生,目前有在读硕士生 40 余名,主要研究的方向为:虚拟样机/虚拟制造/虚拟现实、数控技术及伺服装置、数字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及自动化。由于制造业的复苏,全球制造业重心向中国转移,该专业就业形势和前景一片大好,社会需求量很大,学生的主要从业领域为: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骨干,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研究所研究与开发人员、企事业技术管理人员、项目主管、项目开发人员等等。博士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博士点为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批准时间为2000年。该点依靠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相关学科,依靠单位为机械工程学院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所,目前有在读博士生10余人,已经毕业博士生多名。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样机/虚拟制造/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制造、制造过程智能监控、数控技术、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及理论、模具制造技术及理论等。随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该专业的博士供不应求,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毕业的博士主要从业领域为:高校教学/科学研究,相关研究单位研究人员,相关行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公司的高层技术开发及项目管理、项目开发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