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山书院,故名漳川书院;在县治东。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知府张羽建。名漳川书院。崇祯九年(1636年),知县张毓泰重修;后改“皇华馆”,为往来邮亭。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朱世纬仍改为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县孔广棣重修,易名为“紫山书院”。道光八年(1828年)知县沈敦厚;咸丰二年(1852年),知县陈政兴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县王镛增建讲堂、学舍。每月知县亲临授课一次。
明末,巡按御史苏京在城东关曾建有紫山书院,后废。乾隆间,知县孔广棣重修漳川书院后,只是沿用其名,并非其故址。
紫山书院碑记 孔广棣
永有课士之所,曰:漳川书院,予为增葺之,易其名曰:紫山书院,诸生请曰:“郡紫山书院久废,然遗址故在,与今书院自两地,漳与紫等在邑境,紫远而漳近,舍近者取远者,敢请所谓?余应之曰:为学之事,大之在身心性命,小之在名物象数,然未有不精核于名,物象数之著而能有以得夫,身心性命之微者,邑有山川顾可不稽其源流,而踵承谬讹而莫之悟乎夫,漳川所由名固以紫山之远而有取于漳耳,然昔者名书院之时,邑有漳川,今者新书院之时,邑无漳川矣,无漳川而不敢以漳川名义之,所当然者,且夫漳非邑水也,两漳合流之地在今河南涉县,经磁州、临漳入之广平,又分为二支,东下自禹迹至宋、元、明初,永未有漳,永之有漳始永乐九年,决张固村时迁徙不常,今则返其故居久矣,譬,国被强邻侵轧,幸而舍去乃籍名,社校以示系恋景,慕之意不亦近于伪乎。诸生曰,是,固然亦。敢问又取于紫山何也?余应之曰:聪明山者紫山之一峰也,昔人谓气之有光者,则曰:紫气聪山,作镇邑西距城稍远,而光气所烛足为人文,炳蔚之象命名之,嘉无逾此者,且夫诸生之肄习于兹,讵不曰,作为文章而废诸事业也哉?然有本焉,经术者,文章之本也,德行者,事业之本也,山惟静也,故蔚为光气,而无远弗,届学不究其本,而涂饰以为华,未有能幸者也。诸生曰:谨受教然学者,务其本矣,所谓名物象数之当究者将不复有先后,轻重之伦乎,余应之曰,是何言也,本未无二致,体用无特殊,观所谓名物象数之,当究者即经术之事,而可由之以得夫,身心性命之微者也,而不敢踵承谬讹以邻于伪,则即砥其德行之意么人事业之本,在是诸生励其诚心,以求之,则今兹之名书院也,未必非他山之助云尔,诸生曰,善因为勒诸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