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郑州大学办学资源充足,校本部包括新校区、南校区、工学院、医学院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93亩,其中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4845亩。
学校主页:http://www.zzu.edu.cn/
中文名:
郑州大学
外文名:
Zhengzhou University
简称:
郑大
校训:
明时风,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
创办时间:
1956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河南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
211工程
现任校长:
申长雨
知名校友:
张宏江,刘啸东,刘光源等
所属地区:
中国郑州
主要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6个
硕士点:
298个
博士点:
138个
院士:
5人
博士后流动站:
17个
合并院校:
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
目标定位:
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新校区地址: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目录
大学概况历史沿革校园环境1、新校区2、南校区3、东校区4、北校区办学实力教师队伍校园文化校训校风学风大学精神院系设置理工类院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人文类院系医学类院系综合类院系合作办学学院名师简介科研成果对外交流组织结构附属医院科研机构著名校友(一)科教界(二)政界(三)工商界(四)文体、传媒界中原经济区建设历任校长近年郑州大学录取分数线
大学概况郑州大学是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的面向21世纪的全国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高标准建设的郑大新区
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和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河南省按照“985工程”标准建设高校。2012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郑州大学稳居第34位。2010年7月10日,郑州大学迎来合校10周年庆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郑州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奋斗。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郑州大学今年开始自主选拔录取招生工作。2009、2010、2011,郑州大学连续获三年组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并获得多项冠军。2010年7月25日,郑州大学获得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成功卫冕。2011年12月4日结束的第九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中,由郑州大学校法学院9名本科生组成的郑州大学代表队参加了竞赛并夺得冠军。
郑州大学办学资源充足。校本部包括新校区、南校区、工学院、医学院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93亩,其中坐落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4845亩,计划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
郑州大学办学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6万余人,各类研究生1.4万余人,外国留学生1100余人;在岗教职工6000余人,其中院士29人(专职5人,双聘24人),教授630余人,副教授1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余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郑大新区核心教学区楼群
谓也”。学校十分重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层次较高。
郑州大学培养体系完备。设有46个院(系),9个附属医院,99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博士点1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二级硕士点237个,所有的本科教学院系皆可以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另外,我校还拥有1个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及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成为教育部批准的64所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郑州大学已形成学科门类齐全、多层次、多种类的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教育体系,跨入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校的行列,为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一流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而又稳固的基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166项,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190名专家荣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学校现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6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0个省级重点学科。
郑州大学科研基础坚实。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70多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化工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物安全性2004年7月,郑州大学成立研究生院
评价研究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73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达到85个,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
郑州大学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是首批联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中国百所大学之一和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78.3万余册。拥有1个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学术期刊13种。学校还合作兴办有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
郑州大学学术气氛活跃,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国内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芬兰、乌克兰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6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还建有孔子学院一所。近年来,学校不断实现着高层次突2009年6月,李克强副总理视察郑大
破和跨越式发展。2004年2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郑州大学的协议;7月2日,学校成立研究生院;7月9日,郑州大学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8月底,学校管理中心全部搬迁新校区,实现了工作重心向新校区的转移。新校区的建设一日千里,一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生态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一流大学已展现在我们面前。
郑州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为主线,优化结构,发展内涵,突出特色,加快发展,扩大开放,立足中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跟踪世界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学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知名、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郑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李岚清、罗干、刘云山、刘延东、陈至立、顾秀莲、成思危、张思卿、徐匡迪、张榕明等分别到校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学校调研或现场办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建设、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郑州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力争在本世纪中叶把郑州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大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历史沿革1952年,中国效法前苏联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拟将一批沿海及东部地区高校迁往中西部,本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到郑州组建新的河南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未能落户郑州,而是搬到了济南。考虑到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1954年教育部决定由山东大学负责并提供师资,于新立的河南省会郑州市设立一所新的大学,此即郑州大学的开端。郑州大学地图本数据来源于王朝地图,最终结果以王朝地图数据为准。
1954年9月15日,郑大第一届新生及教职员工、省市党政军领导、高教部代表及兄弟院校领导共千余人,共庆郑大诞生。
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学校规划会议上正式确定在郑州新建的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由嵇文甫任主任,龚依群、王岳为副主任等成员组成筹建委员会。1956年4月,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刘椽教授先期赴郑州考察,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确定在郑州市建设区的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四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一年后大学路西侧数、理、化三系的办公教学楼和大学路的东生活区建成。
1956年8月,报部批准,郑州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数理化三系向全国招生,并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1958年经省政府要求,部属郑州大学划归当省管理,成为省属大学。至1960年,郑州大学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文理工综合大学。1963年,以郑州大学工科为基础组建化工部所属郑州工学院(即后来的郑州工业大学),地理系并入河南大学。文革期间该校曾停办6年。1981年,郑州大学成为大陆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151所教学科研单位之一(注),此为河南首例。至90年代,河南省内一些高校相继并入郑州大学,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大学。1996年列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
美丽如画的郑大新区(14张)
设大学,亦是迄今为止河南省唯一入选的高等院校。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2004年,依照省部所签协定,郑州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大学,同年七月,与北京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注]原郑州大学是1981年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3年第五批博士授权单位;原河南医科大学是1981年首批博士授权单位。2000年合并成立新郑州大学时,博士点共9个,其中原郑州大学4个,原河南医科大学3个,原郑州工业大学2个。
校园环境1、新校区新校区坐落在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大道100号,新校区小荷初露的博雅湖(眉湖)
占地面积4845亩,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2002年9月,一期工程15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建成投入使用,1万名学生入驻新校区;2003年9月,二期工程的核心教学区(总面积13.2万平方米)、理工实验楼(5.7万平方米)和生活园区(13.5万平方米)建成投入使用,2003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近1万人入驻新校区,进行正常学生生活。图书馆、行政管理中心2004年8月份投入使用,郑州大学的行政主体全部迁入新校区;三期工程包括体育场馆,三期学生生活园区,人文、社科、医学组团,理工实验组团(Ⅱ),科研用房,教工生活园区等2005年竣工投入使用。2、南校区南校区,原郑州大学本部,位于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毗邻郑州著名的绿城广场,金水河穿校而过,是首批联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百所大学之一,也是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造林绿化400家单位”。3、东校区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位于郑州市大学路40号,在中原路、建设路与大学路交汇之处,南与郑州大学毗邻。校园占地面积51公顷,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金水河贯穿南北。4、北校区工学院,原郑州工业大学,位于郑州市文化路97号,占地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尤以校内的参天之悬铃木而著称,是唯一获河南省绿化十佳先进单位的学校。
办学实力郑州大学教学体系完备,科研条件坚实。设有46个院(系),9个附属医院,99个本科专业,5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有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庄严隆重的学位授予典礼
19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及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166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学校现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40个省级重点学科。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70多个,其中,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1个国家化工安全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省院士工作站,18个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5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省实验动物中心,2个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省产学研合作中心。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总值达5.05亿元。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78.3余万册。拥有1个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学术期刊13种。学校还合作兴办有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数据截至2012年1月)
教师队伍科研工作是人才密集型的实践活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是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根本保证。在郑州大学的一次中层工作会议上,中科院院士、该校校长申长雨给学校中层领导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人才引进。他表示,各院系、各部门的同志出国的时候,都要带上人才引进这个任务,发扬“三顾茅庐”的精神和“程门立雪”的诚意,努力把优秀的海外人才吸引到郑大来。几年来,思贤若渴的郑州大学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特聘教授发展、骨干教师培养等计划,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倾注感情留住人才,从2003年开始连续8年每年引进博士超百人。目前,学校有院士29人(专职5人,双聘24人),教授630余人,副教授1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1700余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达30%以上。学校还面向海外公开招聘省级特聘教授15人;利用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选派81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学习深造。目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大大增强。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一方面,加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跨世纪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学校先后选拔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共180多名,并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目前,这些教师已成为新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注重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校明确提出专任教师要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聘请兼职教授和加强科研合作培养年轻教师。近十年来,有40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于郑大,通过讲学、科研合作,培养和带动了一批年轻教师。
近年来,郑州大学面向校内外培养选拔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宽广学术视野的拔尖人才担当领军人物,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成为河南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霍裕平院士作为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项目,是我国建国以来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钟香崇院士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系列产品,使河南省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由申长雨院士任主任的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成功为神舟七号研制航天员出舱头盔面窗,为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该校教授、河南省首位中科院外籍院士弗朗斯瓦·马蒂开创了我国在磷杂卟啉、低配位亚磷烯和含磷功能材料等有机磷化学创新领域的研究。
校园文化【校训、校风、学风、精神】校训明时风,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校风笃信仁厚,慎思勤勉。学风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大学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协同攻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院系设置共46个院系,99个本科专业,9个附属医院,3所合作办学二级学院(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佛罗里达国际学院)。理工类院系水利与环境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物理工程学院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设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包装工程、材料化学
化工与能源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系统安全方向)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建筑学院
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硕连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应用化学
生物工程系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
管理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工程力学系
工程力学、安全工程(设备与结构安全方向)人文类院系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方向)
历史学院
考古学、历史学(人文科学实验班)
外语学院
英语、日语、俄语、德语
公共管理学院
哲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法学院
法学
商学院
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统计学 、会计学、财务管理
旅游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市场营销 空乘
教育系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体育系
体育教育
音乐系
音乐表演、音乐学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油画、动画(动漫)、艺术设计(平面方向)、雕塑、书法
信息管理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档案学
嵩阳书院医学类院系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第三临床学院
第四临床学院
第五临床学院
药学院
药学、药物制剂
护理学院
护理学、护理学(专)、医学检验(专科)、药学(专科)
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
临床医学系
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影像学 、麻醉学
医学检验系
医学检验综合类院系远程教育学院[1]
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具有教学管理、技术管理与服务职能。学院下设十二个部门。
2002年2月,郑州大学成为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68所试点高校之一。远程教育学院主要任务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归口管理全校的网络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具体负责教学网络与资源建设,技术支撑、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积累现代远程教育经验。
应用科技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临床医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方向) 、计算机应用和维护(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会计电算化(专)、
中英文秘(专)、社区医疗(专) 、医学影像(专)
软件技术学院(专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等共7大方向
软件学院(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等共9大方向
国际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城市学院合作办学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合作办学)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合作办学)
郑州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学院(合作办学)
名师简介专职院士:
霍裕平院士
男霍裕平院士
,1937年8月出生,湖北黄冈人,汉族,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北京物理所工作,1975年4月调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983年5月至1996年元月曾任中科院合肥分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个人奖,1984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批准为中科院院士。
霍裕平院士有很高的物理理论造诣,是我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他深入研究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促使聚变—裂变混合堆纳入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用光学方法快速处理图象的可能性,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钟香崇院士
钟香崇院士
[2]
男,1921年11月生,194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63年开始筹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并任所长、总工程师;1984年被批 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评为联合国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的杰出终身会员并任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院士从事耐火材料工作50余年,是我国耐火材料专业的首席科学家。他在耐火材料的组成、结构和高温性能方面的系统研究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他组织指导了我国铝镁砖和高铝砖、氧气转炉炉衬材料和连铸长水口,以及耐火纤维和绝热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在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发展了耐火材料学科理论,在内容和水平上居国际前沿。为我国冶金工业和耐火材料研究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养洁院士
吴养洁院士
男,1928年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54—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回国后一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养洁院士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经SCI等检索,已被国外重要刊物引用400多次。他主持完成的“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冠醚合成新方法”获1984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及发明专利;《环金属化反应分子内配位》获200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养洁院士为学严谨,为人诚笃,科研成果丰硕,学术造诣深厚,从郑州大学早期建校,到近十年来建设有机化学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硕士、博士后50余人。1990年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申长雨院士
申长雨,河南南阳人,我国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现任郑州大学校长、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主
中科院院士、郑大校长--申长雨教授(2张)
任、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申长雨院士长期致力于塑料成型加工、塑料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他发展了注塑成型充模/保压、冷却、翘曲等过程的数理模型和计算方法,以及高效实用的塑料成型工艺控制、塑料模具优化设计模型和算法;主持研制出了高抗冲击性和高光谱透过率的“神七”航天员出舱服面窗制品。作为第一完成人,曾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河南省最高科技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申长雨教授由于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09年12月4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成为迄今为止河南省最年轻的院士。
弗朗斯瓦·马蒂院士
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中国郑州大学国际磷化学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河边(Riverside)分校教授,著名的化学专家。曾担任法国化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特级研究员。马蒂院士先后发表560多篇学弗朗斯瓦·马蒂院士
术论文,出版4部著作,申请30多项专利,在有机磷化学、过渡金属化学等领域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9年,马蒂院士获得我国表彰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中国“友谊奖”。12月9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国际磷化学实验室主任弗朗斯瓦·马蒂(Francois Mathey)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河南省首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外,马蒂院士还亲自指导了的博士、硕士研究生29人,开设了金属有机化学等高水平课程,给学生讲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把国际上最新的学术研究带给郑大的学子。而在工作之余,马蒂院士也会给同学们介绍法国、美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有关科研、生活上的各种情况,开阔学生们的视野。马蒂院士说:“我将在郑大继续开展高水平的原创研究,并一如既往的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总而言之,我在郑大的‘实验结果’将是我生涯中最好和最令我激动的成就之一。”
科研成果郑州大学推动科研工作发展的决心从未动摇。从一开始,“科研强校”的“种子”就在郑州大学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了。“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把科研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成为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围绕三个层面,突出四个重点,构建三大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六管齐下,把科研工作做强做大”;“坚持五个‘两手抓’,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促进科研工作模式的六个转变,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等一系列工作思路和举措也相继出台,郑州大学科研工作这颗“种子”吸取着养分,逐渐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近年来,郑州大学申长雨教授主持完成的“橡塑制品成型模具设计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和计算方法”、刘敏珊和董其伍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高效纵流壳程换热设备现代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郑州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高丹盈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申报的《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赵清香教授主持完成的“十二碳二元酸合成尼龙 1212 工业生产研究”获得杜邦科技创新奖。2006年郑州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16项,省级各类立项项目656项,科研经费到款金额达到8500余万元,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全国高校第13名。2005年被SCI收录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28位,被EI收录论文138篇。2003年以来学校共申请专利177项,其中发明专利95项。以“乙醇汽油关键技术”、“生物柴油技术”和“橡塑模具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和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使得郑州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04年、2005年两年内既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共13项),又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仅6项)重大项目的高校只有两所,郑大是其中之一;2005-2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经费额度最大项目是郑州大学主持;神州七号出舱防护装置研制也是郑州大学主持。
郑州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60余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科技攻关、河南省重
如诗如画的校园美景(15张)
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省(部)级重点项目400多项,获科研经费近2亿元,产出科研成果8500余项,其中70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级鉴定,800多项成果获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589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1万多篇,被SC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9位,被EI收录数居全国高校第55位,出版著作900多部。郑大药学院张振中教授的“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核酸纳米转运系统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纳米科技专项资助。
“十一五”期间,郑州大学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达12亿元,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25项,横向科研项目1316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5篇,发表SCI(SCIE)和EI文章3330篇,申请发明专利698项,与企业签订合同1400份,获得成果转化费4亿多元。相继实现了河南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河南省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项“零”的突破,在载人航天工程、高速列车、南水北调重大水利工程、新药创制、考古发掘、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郑州大学的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郑州大学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霍裕平院士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钟香崇院士研究开发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系列产品,解决了河南省大部分矾土矿杂质含量偏高的难题;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申长雨院士承担的“神舟7号”航天面罩、宇航员出舱等关键防护装置的研制顺利通过验收,受到总装备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2011年12月16日,郑州大学常俊标教授的一项专利技术——“一类新药FNC”以4000万元的转让费转让给了北京兴宇中科公司,并将在平顶山市建厂生产。郑州大学将继续对项目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北京兴宇中科公司将从资金上保障新药的临床试验、生产经营,平顶山市也将对项目落地、建设以及生产经营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这次校企、校市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堪称典范的合作,也恰恰预示了郑州大学下一步科研工作的前进方向。2005年和2006年,郑州大学科研经费的立项都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在全国千所地方高校中名列第一。2010年,郑州大学又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总经费228万元,立项数位居全国地方高校的第1位,创河南省历史新高。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郑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项,总经费5769万元,与上一年相比,获资助项目数同比增长56%,经费增长率高达147%。全国高校总排名中,郑州大学位列第46位,首次跨入全国50强。此外,该校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也达到22项,再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数继续名列河南省第一。
当前,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站在新的起点上,郑大人敏锐地把握住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新要求,将目光投向了协同创新项目,把积极推进校校、校所、校企(行业)、校市和国际深度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建立若干个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作为学校下一步科研工作的重点,迈开了新的步子。
对外交流郑州大学学术气氛活跃,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20余所国内名校建立了战略协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芬兰、乌克兰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郑州高新区和相关高校合作建立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其中“中英联合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国际磷化学实验室”、“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美帕金森病研究和治疗中心”等一批中外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高端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2009年12月,郑州大学被列入“台湾采认大陆学历高校名单”,成为在校生被台湾承认学历并可赴台湾高校就读的大陆35所“211工程”大学之一。2011年4月,郑州大学与河南省内18所高校联合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率先开创了全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的先河。
组织结构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河南省口腔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科研机构郑州大学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郑州大学国家化工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郑州大学(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郑州大学纤维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材料成形过程与模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药物关键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郑州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高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过程传热与节能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材料与水工结构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肝病药理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橡塑微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环境化学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肿瘤流行病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激光与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修复技术与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微成型与模具技术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新生儿疾病预防河南省高校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电磁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机械设备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
河南省高校机械设备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校生态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高等学校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模具、材料工程及装备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信息网络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离子束生物效应研究及诱变育种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食管癌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肝胆胰外科与消化器官移植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药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防灾减灾工程与新型建材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高等学校神经生物电子信息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
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
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
河南省生理科学会
河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河南省工程图学学会
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
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系统经济研究所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私法研究中心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大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省中原(河洛)文化研究院
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中国土地法律研究中心
郑州市新型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癌症研究室
郑州大学纳米聚合物实验室
郑州大学新型复合建筑材料研究所
郑州大学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实验室
郑州大学文献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
郑州大学新药研究开发中心
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医学实验中心
郑州大学医学影像网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
郑州大学环境政策规划评价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热能工程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
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
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
郑州大学力学实验中心
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
郑大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郑州大学包装设计研究中心
著名校友(一)科教界赵秉志——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会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
吴承业——曾任华侨大学校长
王振民——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孙予罕——曾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
丁奎岭——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杨培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张玮——美国外科学院院士,美国华盛顿州维基尼亚梅森医学中心外科博士。2006年他主刀完成了世界首例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联合腔内支架置放治疗主动脉浮动血栓并发远端动脉栓塞的手术。
韩新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曾获得美国心脏学会76届研讨会优秀科研奖、美国心脏病学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加拿大医学研究会博士后奖学金,现在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瑞德医院任教授
胡大白——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创办者、校长
李 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卫世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彭学敏——原河南省高教工委副主任、信阳师范学院院长、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少兰——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卢铁城、张秉义、刘 鹏、朱海风、窦效民、郭正让、戴程鹏、刘杰、韩家玮、 王献冰、杨佳、宁金成、刘济献、马大品、徐文明、刘怀玉、陈继会、耿占春、刘笑盈、陈永胜、李海洋、彭宗超、王彦武、赵保佑、张新斌、张居中、李维明、雷兴山、孙新民、王金龙、郭学德、吴潜涛、周 菊、邢 莹、李 勇、李 威、丘 刚、张婷婷、王楠林、宋延林、李 杰、黎占亭、李庆斌、张国臣、施 洋、吴豫生、刘 征、靳德时、陈荣峰、赵明理、刘庚岑、王中华、田均良、冯 军、许还平、杜启明、曾万学、刘培德、张 涛、陈 耀、郭青峰、裴志超(二)政界宋照肃——原甘肃省委书记,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郭迎光——山西省副省长
南振中——原新华社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现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陈全国——现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吉炳轩——现任黑龙江省委书记,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宋璇涛——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万永祥——外交部驻澳门特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
刘光源——外交部干部司副司长
徐明阳——原西藏自治区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现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
黄海嵩——安徽省副省长
李 亚——许昌市委书记
王 铁——信阳市委书记
黄兴维——南阳市委书记
郭洪昌——洛阳市市长
梁铁虎——濮阳市市长
化有勋——驻马店市市长
袁家新——河南省军区司令员
余保江——河南省政协秘书长
郭俊峰——河南省司法厅厅长
王照平——河南省林业厅厅长
王建武——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
苏福功——河南省信息产业厅厅长
计承江——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
孙工声——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局长
焦瑾璞——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
郭锦洲——河南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局局长
李晓鹏——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副行长
李庚香、朱长青、刘贵祥、史卫忠、申振君、王 丽、张耀庭、亢崇仁、安 东、孙英民、赵中社、田跃曾、王 哲、蒋显伦、孙运峰、曹存正、丁世显、朱学庆、李勤德、李永胜、史增田、郭绍伟、张建峰、李德才、郑实军、徐兰峰、丁保东、张宪中、陈义生、孙丰年、訾新建、周济生、黄旭升、王铁牛、丁荣耀、史海南、杜新增、宋丽英、赵德山、黄国英、冯长宇、杨玮斌、赵景春、蒋承顺、王应峰、刘绍杰、王道云、李德超、孟令峰、王永苏、舒葳韧、高 宏、侯国欣、许大华、刘曙光、段建国、杜魁兴、周仲堂、丁 巍、胡 荃、李建豫、杨金海、葛纪谦、张宏喜(三)工商界张宏江——现任金山软件CEO,曾任惠普中央研究室主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IEEE)院士。
竺 稼——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曾任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的董事总经理及中国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鲍臣礼——软件开发测试专家,微软西雅图总部的高级开发测试工程师。
陈向东——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 。
刘啸东——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美国华尔街上的成功华人金融家。
杨伟强——TCL信息产业集团副总经理,TCL电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胡葆森——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入选中国富豪排行榜。
王莎莉——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同时兼任该公司总法律顾问。
郭戈平——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
李 伟——思念食品集团董事长,入选中国富豪排行榜。
李长杰——全国人大代表,铜管行业老大----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李海峰——陶瓷艺术大师,金堂钧窑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松山——华邦制药董事长
何公道——高级系统分析员,国际著名反病毒专家,江民科技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
邹 源——民营企业家、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
皇甫立志——大商集团郑州地区集团总裁
蔡治建——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行长
王礼平——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
李亚平——东方网神的作者,VTTE超级可视磁盘刊物生成器。
赵长升——河南金鹏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大学生创业网总裁。
王 勇——中联信融北京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爱君——深圳航空城董事长,2003年度深圳地产风云人物,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创始人。(四)文体、传媒界孙甜甜——中国国家队网球队员,曾多次摘得网球世界冠军。雅典奥运会上女双金牌,为中国网球取得历史性突破。
贾占波——雅典奥运会中射击男子3×40金牌得主
朱夏炎——河南报业集团总编辑、河南省青联副主席
贾文皋——河南广播电视报社总编
周绍成——原河南电视台台长
冯冠军——郑州电视台台长
左光瀚——东方今报社长
张晓华——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
庞新智——大河报总编辑
李颖生——《销售与市场》杂志社社长
刘德璋——河南漫画研究会会长
寒 江、王世杰、王国庆、王 锋、王保纯、郅振璞、黄十庆、谢登科、齐小乎、贡振国、梁廷耀、胡 杨、赵瑞莹、杨 青、解国记、王亚明、牛青坡、于为民、崔 同、耿协峰、段传敏、陈思禹、宋文京、石小生
作家、编辑:王遂河(笔名行者)、马本德、卞光兴(笔名卞卡)、董应周、艾 云、何向阳、郭曰方
书法家:王玉鸿、王 健、党相魁、宋华平
音乐人:徐天培、浮 克、郭光宇
电视主持人:庞晓戈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郑州大学按照“985”工程标准建设高水平大学。在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明确,支持郑州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郑州大学的支持,必将为郑州大学的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交汇点,是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全国第一所实施省部共建的省属高校,在全省高等教育中具有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更应发挥人才、科技等优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支持。
郑州大学将抓住这次机遇,进一步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带动我省高等教育整体上水平,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一是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结合河南经济、社会、文化特色,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富有特色、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成为中部地区的人才培养高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二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在一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努力使学校成为中部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优化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以国家“千人计划”和河南省“百人计划”为契机,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国内拔尖的学术人才和领军人物,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努力使郑州大学成为中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重要高地。
四是深入实施社会服务支撑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汇聚、学科齐全、成果丰富的优势,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深化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地市的合作,深入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校成为高水平决策、咨询和服务基地。
历任校长嵇文甫(1959年——1963年)
车得基(1983年——1994年)
曹策问(1994年——2002年9月)
申长雨(2002年10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