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乌青藏亚种(学名:Cinclus cinclus przewalskii)是雀形目河乌科的鸟类,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喉、胸部白色。体羽较短而稠密。嘴较窄而直,嘴长与头几等长;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无嘴须,但口角处有短的绒绢状羽。鼻孔被膜遮盖。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较短,尾羽12枚。跗蹠长而强,前缘具靴状鳞;趾、爪均较强。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不丹和中国。
中文学名:
河乌青藏亚种
拉丁学名:
Cinclus cinclus przewalskii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河乌科
属:
河乌属
种:
河乌
亚种:
河乌青藏亚种
命名时间:
Bianchi, 1900
英文名称:
White-throated Dipper
目录
外形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河乌青藏亚种(图1)
[1]
雄鸟额、头顶、后颈、上背暗棕褐色,具苍白色端缘;下背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具隐现的暗色斑纹。翅褐色,羽衣外翈具石板灰色羽缘。尾羽褐灰色。眼圈灰白色;眼先、耳羽棕褐色。颏、喉、胸白色;腹、胁浓棕褐沾黑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腋羽、翅下覆羽褐色,羽端灰色。雌鸟与雄鸟形态相似。幼鸟额至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羽缘黑褐,形成鳞状斑纹。翅羽黑褐,具灰色外缘及灰白色端缘。颏至胸污白色,具褐色细点斑,胸部较著;腹、胁灰褐,腹中央污白沾土棕色。
虹膜暗褐;嘴黑色;跗蹠和趾成鸟暗褐、幼鸟淡黄褐色。[2]
分布范围分布于不丹,中国甘肃榆中、天祝、武威、肃南、临潭、宕昌、文县、丹曲,青海西宁、民和、同仁、循化、格尔木、青海湖、天峻、玉树,四川平武、天全、宝兴、康定、白玉、德格、巴塘、马尔康、松潘、茂汶,西藏当雄、羊八井、芒康、江达、察隅、拉萨及昌都地区北部。[3]
生活习性河乌青藏亚种(图2)
[4]
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从不远离河流而飞往他处,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动,遇惊及受到干扰时,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
单个或成对栖息活动于1500米以上的山间河流中,沿河流上下飞行,从不到河流两岸的树上停息。成对活动时,常一个在前边飞,另一个紧随其后飞去,边飞边发出“喳-,喳-”的叫声,飞行紧贴水面直线飞进,每次飞行50米左右就停落大石上并很快跳入水中觅食,在石上停息时常有屈腿下蹲、点头,翘尾动作,遇惊时飞行速度较快,发出急促的“喳.喳.喳.喳.”声顺原活动方向飞去或折转向相反方向飞去。河乌青藏亚种(图3)
[5]
在河流浅水处涉水向乱石缝中寻食,深水处则潜水钻入大石缝中寻食。潜水能力很强,可在流速每秒为5—8 社的水流中逆水前进。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食物有虫蛹、蝗虫和其他昆虫碎片;一般为双翅目、鞘翅目和积翅目昆虫及幼虫。[6]
生长繁殖每年4—7月繁殖,一年一窝。营巢于急流边的石隙中,巢呈半球状,巢高出水面2米左右,外径100mm、深40mm,巢材为草根、草茎、羊毛、纸片、苔藓、桦树皮、阔叶树叶子及一些蕨类植物;每窝卵4—5枚,纯白色,23枚卵平均重4.54g,大小平均26.5mm×19.2mm;由雌鸟孵卵,孵卵期16—18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23天。[6]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