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地处福建闽西北山区,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形成的新侨乡,旅居国外的华侨占全县人口的1/10,分布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 针对华裔青少年大多为第二代华侨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文化内涵较为欠缺的特点,开设了诵读《弟子规》赏析儒家文化,学习中国民间音乐、舞蹈、中国书法、国画,演练日常礼仪等课程,并组织营员参观红军战地医院、明溪县博物馆等加深华裔青少年对故乡的认识。
中文名称:
明溪县博物馆
外文名称:
Mingxi County Museum
类别:
地方博物馆
地点:
福建省明溪县解放路57号
竣工时间:
1982年
开放时间:
1988年12月
馆藏精品:
青白釉长颈执壶 宋代
目录
馆址位置馆舍介绍历史沿革发现文物馆藏作品开放时间
馆址位置福建省明溪县博物馆坐落于明溪县解放路57号。邮编:365200
明溪县博物馆
[1]
馆舍介绍该县文物工作原由文化馆兼管,1988年12月建立县博物馆,占地面积165平方米。
红军壁画
[2]
该馆陈列分历史文物陈列和革命文物陈列两部分。展品有170件,历史文物以剪刀墩华南动物群化石和南山塔下史前洞穴遗址为主。革命文物主要有以东方军幅巨大的宣传漫画和红四军运动会纪念章,红军攻克泉上土堡的捷报等为主要特色。
《历史文物陈列》 展出距今2~3万年以上的华南动物群化石,这些动物化石被列为福建省1988年十大文物考古发现之一。“南山遗址”是福建省首次发现并保存较的史前人类居住遗址。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片、石斧、石锛、石剑头等90余件,其中有肩石斧、有肩石锛为福建省罕见。
《历史名人史料陈列》 我县龙湖村是宋代理学家杨时(号龟山)的出生地,主要展出“杨龟山故里”等史料,反映杨时先生尊师重教“程门立雪”精神。
《革命文物陈列》主要展出1934年春,驻县红军画的五幅红军壁画和1931年红军第一次运动会颁发的银质奖章等。另外,还展出太平天国李世贤所部用过的石臼。
[3]
历史沿革明溪县,原称归化县,1982、1988年两次对全县9个乡镇文物普查,发现古遗址41处,古窑址1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4处,革命文物15处,在剪刀墩采集到32种新世第四纪二万年前哺乳动物的牙齿、骨骼化石是我国东南部最集中的一处,其中有几块被火燃烧过的兽骨,说明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狩猎活动。这一发现将填补福建省旧石器考古的空白,南山塔下史前洞穴遗址内大量出土石镞、石斧、石锛、网坠、陶纺轮等生产工具,还有平沿阔口罐、黑陶豆、盆等生活用具,以及大块的红烧土居住面,证明5千多年前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原始耕种为辅,相对稳定的生活。
发现文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好古建筑,留住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对于打造历史文化“气质”,发展当地旅游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回龙桥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至今无需修缮仍然完整美好。现在,夏坊乡党委、政府已意识到回龙桥的历史价值,准备对其进行旅游开发。
徐家大院由于后人的持续修缮保护,至今还比较完好。目前,该宅一部分被李家人出租给人居住,住户不时会对该屋破损之处补缺补漏。2009年,夏坊乡已将徐家古宅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关注的是胡坊“古民居一条街”,由于雨水冲刷、寒潮、虫害等自然因素及村民在建筑内生活、活动等对建筑的影响,几处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破败的情况。这里的居民如今有的出国,有的迁居,大多都不在此处居住,现苏家大厝仅余一陈姓五保户在此处看守,而李家大厝仅余五六户人家居住其间。由于都是经济状况一般的农户,且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房屋出现漏雨、霉烂、墙面损毁等现象日益严重。
胡坊镇目前也意识到该建筑群亟待保护。今年6月份发生洪灾时,该镇文化站站长严木根特地赶到该处查看情况,发现有漏雨现象,提醒居居抓紧修葺保护,然而,村民们大多以无钱或无人居住没关系回答。目前,明溪县博物馆已向相关部门建议,加强胡坊古民居一条街的管理保护工作,并准备帮助其向县、省申报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明溪新发现的这三处古建筑,目前已列入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4]
馆藏作品明溪县博物馆
青白釉长颈执壶 宋代。口径3.8厘米、腹径11厘米、足径7.2厘米、高20厘米。直口长颈,鼓腹,浅圈足。把上有两道阴压纹,嘴尖稍有破损。素色青白釉,釉不及足。
青白釉褐彩花卉直口罐 宋代。直口,长颈,溜肩,椭圆腹,浅圈足。上青白釉,釉不及足。腹部正面背面各有绘有一朵褐色三叉形花卉,圆形花朵,半圆花瓣,两片带状叶向两面展开。
该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央苏区21县之一。1933年11月成立了归化县苏维埃政府。留有红四军运动会纪念章、攻克泉上土堡的捷报,现为该馆珍藏。1930年元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二纵队途经该县,写下了《如梦令 · 元旦》的光辉词章。考古调查和文物征集中该馆藏文物250件。
曾出版《明溪县博物馆简介》。
开放时间该馆每逢重大节日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