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名: 杨扁角叶蜂
种拉丁名: 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
国内分布: 新疆(天山西部伊犁河谷)
国外分布: 日本、朝鲜、英国、苏联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 7-8 mm,雄虫体长 5-6 mm。黑色,有光泽,被稀疏白色短绒毛。触角褐色,侧扁,第三至第八节各节端部下面加宽,呈角状。前胸背板、翅基片、足黄色(后胫节及附节尖端黑色)。翅透明,翅痣黑褐色,翅脉淡褐色。爪的内、外齿平行,基部膨大,为一宽基叶。锯鞍约达到尾须末端,约与基附节等宽,圆形,末端尖,例边着生长弯曲刚毛。 卵 椭圆形,长 1.3-1.5 mm,宽0.3 mm。乳白色。表面光滑。 幼虫 初孵幼虫体长 1.8-2.0 mm,以后各龄分别为 2.5—3.5 mm,之.0-4.5 mm, 6.0-7.0 mm,9.0—11 mm。头黑褐色,头顶绿色,唇基前缘平截。体鲜绿色,胸部每节两侧各有4个黑斑,胸足黄褐色,身体上有许多不均匀的褐色小圆点。 蛹 体长6.0-7.5mm,灰褐色,口器、触角、翅、足乳白色。腹部第一至第八节背面后绿绿色。英初为乳白色,后为茶褐色。雌茧长 7-8 mm;雄茧长 4-6 mm。
生物学特性: 杨扁角叶蜂在新疆伊犁河谷 1年 5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根周围 20-40 mm深土中作茧变为预蛹越冬。翌年4月上旬化蛹。4月底羽化,随即产卵。成虫能孤雌生殖。卵经4-5日孵化。幼虫取食10天左右即老熟,6月底结革化蛹。各代成虫期分别为4月底至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8月,9月中、下旬。幼虫危害期分别为5月上、中旬,6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幼虫下树越冬。世代重叠。 成虫多在午后羽化。羽化整齐,一般1—2天成虫完全出土。羽化时成虫在茧壳顶端咬1个小孔,然后钻出,孔径 2.8 mm。雄成虫比雌成虫早羽化 2 小时。初羽化成虫体较软弱,先在枝条上爬行,取食枝条和嫩叶上的粘液,并可作短距离飞行,到邻近树上继续爬行。飞翔能力弱,最高为2.sin,但迅速敏捷。如遇惊扰,惊落在地,多腹部朝上,拚命挣扎,发出“吱吱”声,一旦翻身,即展翅飞逃。雌虫出苗后,当天下午就可交尾、产卵。1头成虫可在5-6片叶上产卵。卵多在10-16时产。每产1粒卵需1-3分钟。每片叶上最少产卵3粒,最多 25粒。每 2粒卵间隔 2 mm。每雌虫一生能产卵 50-60粒。卵多产在苗木顶端嫩叶背面上的叶脉或叶脉两侧的表皮下;在叶脉上形成月牙形突起。雌虫产卵1天后死亡,寿命最长4天。雄虫寿命最长2.5天。雌、雄性比为1:1。卵期4-6天。 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上粘液,半日后取食叶脉附近的叶肉,使叶上出现小圆洞,然后用胸足沿圆洞边缘握住叶片,体驱倒立,腹未向下弯曲。幼虫由主、例脉两侧的圆洞向叶缘取食,食尽叶肉,仅留叶脉。1-2龄幼虫常5-6头群集在一片嫩叶上取食,3-5龄幼虫分散取食。幼虫有假死性,遇惊扰后尾部上举或坠落地面,身体弯曲不动,10多分钟后再爬行。幼虫取食时先分泌白色泡沫状液体,凝固成蜡丝。蜡丝长约 3 mm左右,每两根相距约lmm。蜡丝留于食痕附近周围,排成l-3列,形似栏杆。幼虫排粪时停止取食,尾部翘起,摆动腹部,排出黑绿色粪便。幼虫共5龄A淦诙辔?—2天。幼虫每次脱皮后先将蜕吃掉,然后再取食叶片。经7—10天后,幼虫老熟停食,顺着枝条下树,钻入树基周围地下 20—30 mm深的疏松土层中或枯枝落叶下吐丝做茧。做茧时先上下吐丝做茧简,然后做茧盖。做英需8一12小时。预蛹在丝茧内体缩短弯曲,5-6天后化蛹。幼虫期8-20天。幼虫化蛹后 6-18天羽化。越冬幼虫于 10月上旬日平均气温达 15℃时下树,在树干基部土壤中结茧,至翌年3月底、4月初开始化蛹。
防治方法: 1.林业防治加强毛竹林抚育,铲除林内虎杖,以断绝毛竹黑叶蜂补充营养来源。 2. 人工防治(1)幼龄幼虫群集叶上时,可采取人工捕捉方法,例如捕捉刺楸叶蜂。(2)利用幼虫假死性,3龄后于树下铺张塑料薄膜,震动树干,收集落下幼虫拿来沤肥,例如油茶叶蜂。 3. 生物防治(1)对幼虫可喷射0.5—1.5记抱子尬1苏云金杆菌。(2)保护利用天敌。 4. 化学防治(1)对幼龄幼虫可喷射90%敌百虫晶体或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或 50%马拉硫磷乳油助皿倍液;或 50%杀螟松乳油 1000倍液;或 5%敌百虫粉(如对油茶叶蜂);或40%氧化乐果乳油N皿倍液或50%久效磷乳油助co倍液(如对元宝械潜叶叶蜂);或2.5%澳氰菊酯5000倍液;或用 50%久效磷水乳注入竹干腔内,用量1-1.5ml/株,如对毛竹黑叶蜂。(2)对于成虫可利用其取食花蜜习性,喷射5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