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53色散位移光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针对衰减和零色散不在同一工作波长上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发成功了一种把零色散波长从1.3μm移到1.55μm的色散位移光纤(DSF,Dispersion-ShiftedFiber)。ITU把这种光纤的规范编为G.653。然而,色散位移光纤在1.55μm色散为零,不利于多信道的WDM传输,用的信道数较多时,信道间距较小,这时就会发生四波混频(FWM)导致信道间发生串扰。如果光纤线路的色散为零,FWM的干扰就会十分严重;如果有微量色散,FWM干扰反而还会减小。针对这一现象,人们研制了一种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纤(NZ-DSF)———G.655。

光纤在1.3μm附近有最小的色散,称为零色散波长,这正是早期光纤通信采用1.3μm为工作波长的原因.如果改变光纤的材料以及光芯的半径,则零色散波长会有相应的变化.人们利用多包层的光纤还能在1.25--1.65μm波长范围调节零色散波长.

使零色散波长移开1.3μm的光纤被称为色散位移光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