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校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释义活校法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难,也最容易出错误。陈垣说:“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历史子夏长于文学,曾“序诗”(为《诗经》作序),“传易”(为《易经》作文字解说)。他的校事活动,见于《吕氏春秋·察传》:子夏前往晋国,路过卫国,“有读史 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原来古文字“己”与“三”、“豕”与“亥”形似,所以“三豕”为“己亥”之误。子夏得知卫国史书中如此记载后,不仅能知其误,而且能改其误。这一事例,是我国校雠史上以灵活性见长的“活校法”的最早记载。子夏提倡校书要“择善而从”,不泥古,不迷信,对文本中的差错应该有所发现和改正。他不愧是我国最早的善于运用“活校法”的典范 。

清代校勘大家,各有家法。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他说:“今试其法,曰死校,曰活校。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广圻,黄尧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斯二者,非国朝校勘家刻书之秘传,实两汉经师解经之家法。郑康成注《周礼》,取故书、杜子春诸本,录其字而不改其文,此死校也。刘向校录中书,多所更定;许慎撰《五经异议》,自为折衷,此活校也。其后隋陆德明撰《经典释文》,胪载异本;岳珂刻《九经》、《三传》,抉择众长,一死校,一活校也。明乎此,不仅获校书之奇功,抑亦得著书之捷径也已。”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