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沙村,村庄名,主要有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半坡乡倮沙村,位于半坡乡西北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52公里。另外,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马街乡倮沙村等。
目录
1、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半坡乡倮沙村村情概况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村务公开基层组织发展重点2、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马街乡倮沙村村情概况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教育村务公开发展重点基层组织
1、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半坡乡倮沙村村情概况倮沙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半坡乡高井槽村委会,属于半山区。国土面积5.14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20 ℃,年降水量24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605亩,其中人均耕地0亩;有林地
198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户,有乡村人口186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人,劳动力9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0人。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7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0.1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0.81%。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橡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橡胶、 紫胶产业。农村经济该村共有耕地总面积605亩(其中:田110亩,地495亩),人均耕地0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拥玉米
有林地198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53.6亩,全村人均经济林果地4.16亩,主要种植橡胶、南岭黄檀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00亩;其他面积5020.3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外。2007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0.1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0.81%。2007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3.3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87万元,占总收入的59.45%;畜牧业收入6.42万元,占总收入的27.5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0头,肉牛31头);渔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6%;林业收入0.61万元,占总收入的2.61%;第二、三产业收入0.13万元,占总收入的0.56%。农民人均纯收入835元,农民收入以粮食作物等为主。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电、通电视、通水、通电话。自来水仅通到自然村,尚未引到农户家中。村中田园山野
有38户通电,有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7.89%和7.8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户(分别占总数的7.89%和7.89%)。该村到乡镇不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52公里。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10亩,有效灌溉率为18.18%,无高稳产农田地。2007年,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镇卫生院5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38户,占农户总数的100%。[1]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高井槽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半坡中学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3公里,距离中学52公里。2007年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1人,其中小学生23人,中学生8人。
通过推算吉日,该村群众欢庆哈尼族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属虎日(择一天)过昂玛突(祭龙),农历六月属狗、属猪日(择一天)过义苦扎(六月年),龙历十月过和食扎(十月年)。村务公开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8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78.6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当年无筹资筹劳。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务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资增值补贴等。基层组织该村党员总数3人(属壮倮党支部),均为男党员。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2、村内道路尚未硬化;3、无卫生室,群众看病难。目前,该村最需解决的是群众用电和村内路面硬化。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结合本村实际,山脚大力发展橡胶,山头发展紫胶。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835元增加到900元。[2]
2、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马街乡倮沙村村情概况倮沙村隶属于马街乡鸠妈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马街乡西南边,村委会1.5公里,距离马街乡29公里,。国土村庄全貌
面积有1.18平方公里,海拔163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255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333.9亩,其中人均耕地1.04亩;有林地1395亩。全村辖 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2户,有乡村人口331人,其中农业人口331人,劳动力14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0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2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草果为主。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以粮食为基础,以畜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草果、棕榈等经济作物,加强农村农卫生路面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到2009年,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220元增加到3000元。农村经济该村有耕地总面积333.9亩(其中:田246.5亩,地 87.4亩),人均耕地1.04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草果药材
有林地139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1 亩,主要种植草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48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7.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8.50万元,占总收入的39.69%;畜牧业收入38.00万元,占总收入的39.1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57头,肉牛24头);渔业收入0.8万元,占总收入的0.82%;林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4.12%;第二、三产业收入4.80万元,占总收入的4.95%;工资性收入10.90万元,占总收入的11.24%。农民人均纯收入222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0.9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0人(占劳动力的6.04%),在省内务工17人,到省外务工3人。基础设施[3]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未通自来水62户(占农户总数村道与民居
的100 %),有62户饮用井水,有3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48.39%)。有 6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8户(占农户总数的29.0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3户(分别占总数的48.39%和37.09%)。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9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9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2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40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4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75亩。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3]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鸠妈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马街中学。该村距离水学校1.5公里, 距离中学29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7人,其中小学生41人,中学生6人。村务公开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经济帐目,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62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33.9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发展重点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农民整体素质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无主要支柱产业,农村卫生路面和人畜饮水问题急待解决。 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以粮食为基础,以畜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草果、棕榈等经济作物,加强农村农卫生路面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到2009年,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220元增加到3000元。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7人,党员中男党员7人。该村设有团支部1个,团员15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