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斑鸨新疆亚种(学名:Chlamydotis undulata macqueenii )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体型较大鸨为小,外形似鸡,但仅具3趾。头顶有羽冠,颈侧有松散的羽束,下颈部羽束延长。下体自胸以下为白色,两胁有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基部有大的白斑,飞翔时十分明显。两性羽色相似,但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小,颈侧的饰羽也较少。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 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主要吃野草,也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分布于印度及中国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和印度西北部。
中文学名:
波斑鸨新疆亚种
拉丁学名:
Chlamydotis undulata macqueenii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鹤形目
科:
鸨科
属:
鸨属
种:
波斑鸨
亚种:
波斑鸨新疆亚种
命名时间:
J.E.Gray,1832
英文名称:
Houbara Bustard
目录
外形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波斑鸨新疆亚种(图2)
[1]
波斑鸨新疆亚种是地栖鸟类,全长约70 cm,成鸟额、冠羽两侧和整个上体沙皮黄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在上背和肩部有些黑色细纹变为稀疏的黑色横斑。尾上覆羽与背同色但棕色更浓;尾羽沙棕色,有黑色虫蠹状斑;在尾基部背面黑色横斑较细,向尖端渐宽阔。初级飞羽黑褐色,基部白色,外翈基部皮黄,内翈有2/3白色。外侧次级飞羽与初级飞羽相同但无皮黄色,内侧次级飞羽同肩羽。翅小覆羽同背部,翅中覆羽同小覆羽但色较淡,翅大覆羽有黑色近端斑和白色尖端。头侧皮黄色具黑色横纹,颏和喉污白色。前颈淡皮黄色,有细小的黑色虫蠹状斑。前颈至上胸为皮黄渐灰具极细小的虫蠹状斑;尾下覆羽皮黄白色,有暗褐色点状斑;下体余部为白色。雌鸟和雄鸟颈侧均有松散延长的羽束,内侧羽基部白,端部黑;外侧羽白色,形细长。
幼鸟:上体具许多沙色箭头状斑纹,羽冠和颈侧饰羽较为短小。
虹膜淡至鲜金黄色。上嘴黑色,下嘴绿色或角黄色。腿和趾绿色、铅色或褐黄色。[2]
分布范围波斑鸨新疆亚种(图3)
[3]
分布于印度及阿尔泰地区,冬季到西欧、东埃及和印度西北部。中国新疆北部和西部天山(繁殖鸟,旅鸟),内蒙古巴彦卓尔盟乌拉特后旗也有少量分布并繁殖;此外,偶尔还见于河北博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等地,可能是迷鸟或夏候鸟。[4]
生活习性波斑鸨新疆亚种(图4)
[5]
波斑鸨是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的鸟类,在新疆多在植被盖度、高度和木本植物丰富度较低的地带繁殖栖息,其筑巢地的地势平坦,略有起伏,荒漠植物群落以假木贼(Anabasis salsa)和蒿(Artemisia sp.)为建群种,植被盖度15%一25%,高度10—15 cm,利用视野开阔的栖息地可以躲避沙狐(Vulpes corsac)的捕食。白天活动,善于奔走,不爱飞翔;性机警,视力极佳,如遇惊扰即隐入草丛中,天气炎热时,喜欢在猪毛菜(Salsola arbuscula)灌丛下纳凉。
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木垒县野外直接观察发现,波斑鸨取食各种植物,如车前(Plantago sp.)和独行菜(Lepidium ferganense),也采食木本猪毛菜柔嫩多汁的叶;波斑鸨急速奔跑追逐并吞食沙蜥。
波斑鸨在中国新疆为夏候鸟,春季3月下旬迁来,秋季10月结群南迁。在中国内蒙古4月迁来,7月初雏鸟出壳,飞到内蒙古102°E处度过夏季,于9月回迁,也有一些分别到达伊朗和巴基斯坦越冬。[4]
生长繁殖波斑鸨新疆亚种(图5)
[6]
波斑鸨在木垒的产卵期开始于4月中旬,在地面建巢,浅盘状,巢中无任何铺垫物。巢的大小平均为直径21 cm,深2.33 cm。卵呈椭圆形,卵壳光滑呈青灰色或暗黄褐色,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每巢产卵3—4枚,多为4枚,卵的大小为平均62.3 mm×45.1 mm,由雌鸟孵卵和抚育幼鸟,雏鸟为早成鸟。卵的孵化率为83.6%,雏鸟成活率为100%;巢的损失主要来自天敌捕食,如沙狐、大鵟(Buteo hemilasius)和棕尾鵟(Buteo rufinus)等。[4]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