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楹白蚁 拉丁文名:Incisitermesminor
鉴别特征:兵蚁的头背面长方形,两侧平行,额部向前倾斜。触角10~14节,第3节长,棒状。上唇近矩形,较宽短,前缘中部微突,有数枚长毛。前胸背板宽大,前缘深凹入,后缘稍平。
生物学特性:为木栖性白蚁,一般生活于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的地方,主要筑巢于干燥的木材中,危害家具及房屋的木构件。
原产地:美国加州南部西海岸。
中国分布现状:见于浙江宁海、上海、江苏南京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已扩散至美国其他地区以及墨西哥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入日本,很快扩散到亚洲的其他地方。由木材,如木箱、地板、门窗及家具等携带很容易传播。1937年一位乡绅由香港带回木箱而将小楹白蚁传入浙江宁海,建群繁殖,并造成局部的严重危害。危害的木材常被蛀食一空,只剩下外表一层很薄的皮壳,里面则充满了粉末及排泄物。由于群体较小,蚁巢结构比较简单,习性又耐干燥,因此便于人为携带及运输传播。此外对房屋建筑、树木、江河堤防及水库堤坝、铁道枕木、公路桥梁、电杆电缆、古代文物、图书资料、帐册收据、棉麻制品、贮藏粮物及农林作物等都构成威胁。
控制方法:除小楹白蚁外,我国已截获国外白蚁30多种。其中低等白蚁(如木白蚁科和鼻白蚁科)的工蚁和伪工蚁离群后,可转变为补充生殖型,而继续滋生繁殖,因而更具危险性,应加强检疫严防入侵。可用熏蒸药物如溴甲烷等熏蒸被害物,用毒杀药物如佛冲胺等直接喷撒毒杀。此外,对有翅蚁还可以在其分群时采取灯光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