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豆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鉴别特征:成虫体长2.0~3.6mm,体呈宽卵圆形。表皮黑色,有光泽,仅触角基部2节、口器、前足、中足胫节端距及后足胫节端距为红褐色。触角节细长。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1.5倍。小盾片三角形。鞘翅稍呈方形,翅的端部圆。卵扁平,长约0.5mm。老熟幼虫呈菜豆形,乳白色。

生物学特性:主要在仓库内危害,在云南南部1年可发生8代。以幼虫蛀食豆类种子,对储藏的菜豆和豇豆危害尤其严重。成虫羽化后即达性成熟,但多在豆粒内停留2~3天才顶开羽化盖爬出活动。雌虫直接将卵产于豆粒表面,卵牢固地粘在种皮上。产卵量一般为20~50粒,产卵的最适温度25~30℃。幼虫发育最快的温度是32.5℃,发育的最低温度在20℃左右。限制其繁殖和越冬的主要因子是低温和低湿度。

原产地:巴西。

中国分布现状:主要见于云南南部,尤其是中缅边境地区。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随寄主传播蔓延,已扩散到印度和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由美国到智利的各国)等地。成虫产的卵牢固地附在豆粒表面,幼虫期和蛹期全部在被害豆粒内生活,这种习性使该虫很容易随寄主而传播蔓延。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传播。主要危害菜豆、豇豆、红豆、豌豆、扁豆及某些野生豆科植物。

控制方法:严格从疫区进口豆类,需要进口时必须严格检疫,杜绝其侵入新的区域。发现虫害要及时彻底清除,可采取溴甲烷熏蒸,用辛硫酸、虫螨磷拌种以及高温处理等措施加以控制。

英文名称:Mexican bean weevil[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