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别特征:成虫长椭圆形,体长1.8~3.0mm。前胸背板近中央及两侧有不明显的黄色或灰白色毛斑,密被淡褐色至深褐色毛。触角11节,极少数个体为9~10节。卵长筒形稍弯曲,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老熟幼虫,体呈纺锤形。离蛹,淡黄色,扁圆锥形,体表着生多数细毛。
生物学特性:在东南亚,1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仓库缝内越冬。成虫羽化后2~3天开始交尾,卵多散产,每次产卵50~90粒,多可达120粒。耐干性强,在食物含水量2%的情况下仍能顺利繁殖和发育;耐冷耐热能力也很强,比一般的仓库害虫能够忍耐更冷更热的环境;还有突出的耐饥力,当食物缺乏时,接近成熟的幼虫甚至可以钻入缝隙处休眠。幼虫多集中于粮堆顶部取食,进入3龄后又钻入缝隙中群居。
原产地: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
中国分布现状:我国内地地区危害不严重,在福建、山东、广东、云南等地曾有发现,仅在台湾定居。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成虫虽有翅但不能飞,主要随寄主、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传播到亚洲、欧洲、非洲、美国、墨西哥等地。食害多种枯饼及谷类、干果、坚果、豆类、油料等,危害性极大,给谷物造成的损失惨重。对毛皮也有危害。我国内地许多地方曾有小面积发生,但比较容易彻底清除,多被及时扑灭,因此多没有形成大面积扩散现象。
控制方法:实践证明,一旦该虫大面积暴发,防治起来是很困难的。应注意严格检疫。发现疫情后,采取熏蒸的办法及时扑灭。常用熏蒸剂有磷化氢、溴甲烷等。国外利用斑皮蠹裂簇虫等寄生虫、谷斑皮蠹性外激素等进行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