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别特征:多刺,高50~200cm。茎圆柱形,具纵棱,多分枝,微被毛。叶通常退化,簇生的叶柄变为尖刺,长5~15mm,密集。花1~3朵腋生,在茎上部呈复总状花序,苞片小,卵圆形,长约2mm;花长13~15mm,花冠鲜黄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椭圆形,均无毛,龙骨瓣长圆形,下侧边缘具绒毛,花梗长3~9mm,小苞片阔卵形,长约2mm,与苞片、花梗均密被褐色绒毛;萼膜质,黄褐色,长12~14mm,密被褐色细绒毛,二唇形,深裂几达基部;雄蕊单体,花药二型。荚果狭卵形,长11~20mm,密被褐色绒毛,包藏于宿存花萼中,有种子2~4粒。种子卵圆形,长约3mm,宽2mm,黑褐色,具光泽。
生物学特性:灌木,茎枝及刺绿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种子繁殖。
原产地:欧洲;世界各地广为引种和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重庆城口县有大片逸生居群。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法国传教士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引种于城口教堂附近,作为围篱栽培,现已大面积归化,侵入山坡灌丛、草地,对当地生态系统景观产生不良影响。该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