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伯仁西洞庭山图,是由明代的文伯仁所画。该作品与上幅的题跋,原为册页的左右幅,后改装为小轴。此作虽未纪年,但由谢时臣1559年的题跋,可推测此画约作于1550年代中期以前。
目录
基本资料作品赏析画家简介创作背景
基本资料明文伯仁西洞庭山图
[1]
【名称】明文伯仁西洞庭山图
【类别】中国古画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赏析[2]明文伯仁西洞庭山图(局部图)
[3]
太湖中的西洞庭山,多古迹名胜,为苏州著名的景点。根据题诗第一句“薄云笼月夜微茫”,此画表现的是薄暮时分月晕下的西山景致。画法精细,点景人物约0.5公分高,但各具姿态;许多叶片和石头皴线则不到0.05公分,表现出文伯仁细笔画的功力。[2]文伯仁是习仿文征明风格的后辈与学生中,自成面目,卓然出众者。他将文征明结构繁复的图式,朝更精致严密的方向发展,以工细的用笔与敷色,别出心裁的构图,表现郁茂清幽的山林胜景,散发出文派作品特有的雅澹气质。[4]
画家简介文伯仁(1502~1575)明代画家,字德承,号摄山老农、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汉族,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征明侄子。工画山水,效王蒙,学“三赵”(赵令穰、赵伯驹、赵孟頫),笔力清劲,岩峦郁茂,布景奇兀,时以巧思发之,名在文征明之下。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誉,唯构图时有塞实之感。善画人物,亦能诗。其山水画有简、繁两种面貌。简者效文征明细笔山水,景色疏朗,笔墨细秀,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山林层叠,构图饱满,皴点繁密,境界郁茂。[5]
创作背景因文伯仁早年的学养与画艺,深受苏州当地传统及文征明的影响。中年以后,文伯仁曾游历北京、南京、松江等地,成为将文派画风引介到其他城市的重要推手。观者常以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王蒙与之相比。他的山水作品,不乏与地方景致或斋室相关者,呈现中国文化古城苏州自十五世纪以来胜景与别号画题的兴盛。画中的林泉佳处,不但让人们一窥十六世纪苏州地方画风的发展,更可领略文派第二代重要画家文伯仁的精湛画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