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形紫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钻形紫菀 拉丁文名:Astersubulatus

鉴别特征:茎高25~100cm,无毛而富肉质,上部稍有分枝。基生叶倒披针形,花后凋落;茎中部叶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有时具钻形尖头,全缘,无柄,无毛。头状花序小排成圆锥状,总苞钟状,总苞片3~4层,外层较短,内层较长,线状钻形,无毛;舌状花细狭,淡红色,长与冠毛相等或稍长;管状花多数,短于冠毛。瘦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5~2.5mm,有5纵棱,冠毛淡褐色。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喜生长在潮湿的土壤,在沼泽或含盐土壤上亦能生长。9~11月开花结果,可产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随风散布。

原产地:北美洲;现广布于世界温暖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福建、台湾。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7年发现于湖北武昌。常沿河岸、沟边、洼地、路边、海岸蔓延,侵入农田危害棉花、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还常侵入浅水湿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景观。

控制方法:在开花前拔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