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茼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野茼蒿 拉丁文名:Crassocephalumcrepidioides

鉴别特征:高20~100cm。茎有纵条纹。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重锯齿或有时基部羽状分裂,两面近无毛。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生于枝顶;总苞圆柱形,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长约1cm,边膜质,顶端有小束毛;花全为两性,管状,粉红色,花柱基部小球形,白色。冠毛白色,绢毛状。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直立草本,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沟边。花果期7~11月。种子繁殖。瘦果藉冠毛随风飘散。

原产地:热带非洲;在世界温暖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广东、香港、广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台湾、海南、云南、西藏(东南部)、贵州、四川、重庆、湖北、甘肃(南部)。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30年代初从印度支那蔓延入境,在广西被称为"安南草"。为荒地上极常见的杂草,常危害果园及蔬菜,常沿道路及河岸蔓延,还常侵入火烧迹地或砍伐迹地。

控制方法:结果以前拔除。嫩茎叶可作野菜,其风味接近茼蒿,全株可作家畜青饲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