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简介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成立于1986年,是在1958年创建的林学系的基础上发展组建起来,隶属甘肃农业大学。是我校唯一一所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二级学院。学院办学专业和学科由原来林学系设有一个林学本科专业发展到目前有林学、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三个本科专业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森林经理、林木遗传育种和农业推广(林学领域)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开设有“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园林”两个本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型专业。形成了具有本科、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等多教育层次、多专业、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高等林业教育体系。
学院现有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三个系和园林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研究院一所,并建立了校属林学院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水土保持实验室、荒漠化防治实验室、森林培育实验室、种苗实验室、园林规划室、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森林经理实验室、森林保护实验室、树木学实验室。其中树木标本室已加入中国植物标本馆网络,并被国际植物分类学会注册认可,国际代码为GAUF。学院还有藏书2000余卷册的资料室。同时,学院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州市园林植物研究所、定西水土保持研究所、平凉市崆峒林果经济林区等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另外,学校每年有“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 的资助奖励,奖励25-30名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每人授奖金额2000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在职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助教4人。其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12人,具硕士学位15人,在读硕士2人。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333”、“555”创新人才4人。有研究生、本科生和成人教育等各类在校学生21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60人,本科生636人,历年共培养各类毕业生达6091人。
学院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科技扶贫工作。近5年,学院主持国家林业局、甘肃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15项,科研经费12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主编、参编教材5部,其他科学专著5部,编写专业课实验、实习指导书12种;在国家和省级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林学系林学系始建于1958年。现设有森林经理专业、林木遗传育种专业两个硕士学位点,一个省级重点学科。教学基础条件良好,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栽培)、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林木良种选育、造林、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林火管理及野生植物利用的基本训练,具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林木遗传育种、林业生物技术、森林保护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测量学、造林学、森林经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经济林学、林业经济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科研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8—30周。
主要专业实验:植物学、土壤理化分析、植物生理生化、树木学、林木种子品质检验、林木遗传育种、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野生经济植物加工与利用、森林资源信息采集处理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园林系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系是依托1982年起招生的原林学院城镇园林自学考试大专班开始建立的,于1994年成立园林教研组,1998年由甘肃省教委批准建立园林本科专业并于2002年正式设立园林系。本系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教师梯队结构合理,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近两年对园林建筑、园林规划、园林工程等骨干课程进行了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本系所设园林专业为城市绿化、美化及建设培养高级设计及施工的专门人才,随着西部环境的逐渐改善,该专业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公园旅游及森林公园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及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生态学、植物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插花艺术、园林史、绘画、设计初步(包括形态构成设计与表现技法)、园林艺术原理、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
主要专业实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系创建于1986年,现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博士、硕士学位点。与甘肃各地县的水土保持、治沙研究的科研、生产单位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教学基础条件雄厚,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2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室180m2 。
甘肃省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重点省份之一。地貌类型复杂,土壤侵蚀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大。该系所设专业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可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和专业发展空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水土保持学、林学、环境科学、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水利、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学、林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防治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生态学、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环境科学概论、植物学、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沙漠学概论、工程力学、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学、测量学、水利工程制图、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农牧措施、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动态监测、3S技术、荒漠化综合防治、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
主要专业实验:水力学、土壤侵蚀原理、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林、荒漠化防治工程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