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uctive school
基本介绍又称规范学派或真实收益学派
主要采用演绎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并因此所形成的代表性思想和观点的总称。也有学者将完全的演绎法,称为规范研究方法,演绎学派也可因此而称为规范学派。演绎学派的研究方法演绎学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演绎法。作为演绎法,其基本特征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式推理。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一般是将企业与具体的外部经济环境联系起来,并引入或借鉴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界定几个会计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如收益、资产等,从而逐步推导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理与方法。演绎学派的研究内容从会计思想演变的历史来看,本世纪初之前,会计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会计实务的处理也相当随意、混乱。本世纪初开始的会计理论研究,首先希望规范混乱的会计实务。当时一部分学者采用归纳法,即:通过对会计实务的观察、概括,从其中提炼出合理的处理方法用于规范实务;另一部分学者希望从少数核心概念出发,通过严密地界定这些核心概念,逐步推导出科学、合理、内在一致的会计方法,以此来指导不规范的会计实务。前一部分学者所进行的归纳法研究,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会计原则和(或)会计准则,其研究的成果是归纳、整理出一套最优秀、合理的会计准则体系;后一类学者更多地集中于少数会计理论和方法所依以建立的核心概念上,其中,讨论最多的是收益概念。 本世纪二十年代,会计实务中最混乱的概念,莫过于收益。当时的实务,既有收入/费用的配比观,也有资产/负债的盘存观,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缺乏共同的标准,一系列法庭判决也相互矛盾。因此,演绎学派的学者们,首要关注的概念,就是收益。
具体论证时,由于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缺乏科学、完整的论述,因此,早期演绎学派的学者们自然去寻求经济学的帮助。实际上,早期的会计思想家们多半所取得的是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们接受经济学的训练较多。经济学中普遍倾向于将收益界定为“财富的净增长”。将其移植到会计学中来,论证模式是:现实的经济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物价变动是必然现象;经济收益应当反映企业包括经营活动在内的各项活动的真实成果,以使会计信息能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核心的计量模式混淆了经营活动的成果与生产活动的成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来自于管理当局努力的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果,也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理想的计量模式应该是能反映经济环境的变动对企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企业内在价值的变化。至于在具体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用上,各研究者本人的知识、经验等的不同,导致他们推荐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如,H.W.斯威尼推荐使用重置成本、EO.爱特华兹与P.贝尔倾向于现行成本、R.J.钱伯斯偏好市价脱手价格等等。正由于演绎学派的学者多倾向于经济收益概念,因此,演绎学派又被成为真实收益学派。
影响演绎学派的学者较多,代表性学者有W.佩顿、J.B.坎宁、H.W斯威利、S亚历山大、EO.爱德华兹和P.贝尔、M.莫立兹、R.斯普罗斯、R.J.钱伯斯等。近期最有影响的演绎性研究成果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自1978-1983年陆续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它对当代会计理论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会计思想的发展历程看,在截止到目前为止的所有会计理论文献中,演绎学派占据了主要地位。 采用演绎法所形成的会计理论,其内在一致性、逻辑严密性等,无疑是上乘的。但是,会计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有着较大区别的学科,任何会计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涉及到某些人或集团的经济利益,而绝大部分演绎派会计学家没有或很少考虑到这一点。由于演绎法所形成的结论,往往与实务背离较大,因此,它的主要思想,被会计实务接受的程度较低,演绎法所招致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研究部,于六十年代初发表了按演绎法所形成的第一、三号会计研究公报,被会计原则委员会否决,原因也在于此。可以说,本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会计实务,与归纳法的研究成果吻合程度较高,很少采纳演绎学派的思想;但进入90年代,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家或国际性准则制订机构纷纷发表主要基于演绎法思想的概念框架,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订;同时,由于物价变动、衍生金融工具等外部环境的冲击,使得演绎学派的会计思想,对实务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最近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国家与地区性准则制订机构同意将“公允价值”纳入到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中去,标志着演绎学派所形成的会计理论,在未来将会对会计实务具有更直接的影响。
<!-- 演绎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