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释义词目:正论

拼音:zhèng lùn

基本解释

1、谓正直地议论事情。

2、 正确合理的言论。

3、《荀子》第十八篇

词目延伸1、《汉书·夏侯胜传》:“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晋葛洪《抱朴子·汉过》:“进则切辞正论,攻过箴阙。”《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御史纠是察非,台谏中书忠言正论。”

2、宋叶适《祭黄尚书文》:“公存匪石,终始根柢;常扶正论,独引大体。”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你这个自是正论。然而我看他们化的钱,实在寃枉得可笑!”茅盾《杂感二题》:“这是客观的看法,也是适时的正论。”

3、 文章节选: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战国·荀况《荀子·正论》

节选释义:伪:人为,指后天学得的礼义;饰:整顿,纠正。全句译意为:那些不能以道义制约私利,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恶的本性的人不能为官,只能做平民。【解读】为官要有官德,有修养。荀况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是自私和贪婪的,因此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来改造这样的本性,作为统治民众的官员更需要如此,否则必将成为天下的蛀虫。“能以义制利”,就是有官德;“能以伪饰性”,就是有修养。这是为官的两个基本条件,不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也就不配管理公众事务,只能做一般的平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