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少年都不贱》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张爱玲的一部小说。
出版情况台湾皇冠出版社为纪念建设五十周年,在2004年2月推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其後,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在中国大陆出版了简体字版。
这部小说被宣传为张爱玲的「遗作」,但很容易容易引起误会。一般来说,遗作是指该作者生前完成或未完的最後一部作品,而《同学少年都不贱》(下简称《同》)这部小说并非是张爱玲生前最後著作的一部作品,而是「本该与《色,戒》,《浮花浪蕊》等同时面世的」(简体版《同》序,P.7)。仅仅是因某些原因未能在有生之年发表——商家可能以此为理由将其宣传为「遗作」借以吸引消费者。
新经典文库·大师名作坊(01)——《同学少年都不贱》
随书馈赠张爱玲手稿仿真件,便于张迷近距离了解张爱玲的笔迹。
作者: 张爱玲
ISBN号: 720104683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版次: 2004年3月 第1版
印次: 2004年3月 第1版
页数/字数: 205/112000
开本: 640X900 16开
装帧: 平装本
中图分类: 当代作品(
书名出处「同学少年都不贱」这个书名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第三诗中的一句:「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作了一点小修改。而杜甫的「五陵衣马自轻肥」也是有出处的,出自范云的《赠张徐州谡》这首诗中的一句话「裘马悉轻肥」,杜甫引用时也作了一点小修改,把「裘」改成了「衣」。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个书名,其中的「贱」从书中的含义来讲是指在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等各个方面比别人差、比别人低了一个档次的意思——那麼「都不贱」就是:谁也不比谁差。
转帖简评据人民网转引南方都市报消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与别的作家笔触不同。这一次也不例外,除了芷琪、仪贞,还有赵珏和恩娟,关系微妙的四个女子,住在上海一所教会中学的同一间宿舍,在东三省丢了的年代里开始了她们朦胧的情愫。
小说大胆地触及同性情愫,仍是张氏笔法,无人能模仿。写到赵珏倾慕赫素容时,赵在纸上写满了她的名字,“左手盖着写,又怕人看见,又恨不得被人看见”,不着一形容词,但入骨三分极为传神。赵瞥见赫素容上厕所,候着赫素容出了厕所,仍去坐她坐过的马桶,“空气中是否有轻微的臭味?如果有,也不过表示她的女神是人身”。相思抵达如此细微处,女子真是心细如发。
小说通篇不见伤感呀、惆怅这些死去活来的字眼,但这些情绪早已生在她的文字里,像叶的清香,慢慢地弥散开去,不过分张扬,又久久地挥之不去,读者的身心都会被这种味道包裹。张爱玲文字蕴含的暗香如同书中林黛玉的体香,乃天生而成,静静散发,毫无匠人的痕迹,更没有“又红又专”的说教。
在文字里用眼神说话、用表情说话,提及女子的体形,也屡有惊人之笔。即便触及性事,也是言谈几句话带过,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惊世骇俗,女子在室外的收敛、在室内的肆无忌惮,几句话便一览无余,且不觉得猥琐,如吃饭穿衣般自然,但又不能回避。
生活走过万水千山,其实最终沉淀到心底的,是一种粗糙的痛感,深藏不露,在特殊的场景才跳出来刺人的眼,在同学得意两相忘的时候才疼痛。这是晚来的心境,每一个从同学少年的年纪里走过来,渐老去的人,都绕不过逃不过的心境,如此这般,才有偶而的惆怅。《同学少年都不贱》所淡淡刻画的那种粗糙,爱了又不点破,欲说还休时最是动人。
来源:人民网 编辑:禹娟 作者:十三弦
内容概要《同学少年都不贱》讲的是两位女孩恩娟、赵珏之间的情谊沧桑。故事开端于两人在上海重逢叙当年。恩娟嫁了位犹太人汴・李外,后来移民美国华盛顿,汴・李外成为第一位入阁移民,赵珏则境遇不如恩娟。因是多年后重逢,两人相对当年平等的身世,便见出高低。或者这正是取名《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深意。言语间充满张爱玲式一贯的讥诮,人物刻画鲜明、情节铺叙细腻,在轻快的故事节奏里,透着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沧桑凄凉感。
小说中对三四十年代教会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逼真刻画,在张爱玲以前的小说中都是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无疑带有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美国左派女记者史沫特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情节,显示张爱玲力图开拓题材,在更广大的背景上反映风云变幻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塑造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从而也就使小说具有了时代风尚史和心态史的意义。
目录序 (陈子善)
同学少年都不贱
无头骑士
爱默森的生平和著作
梭罗的生平和著作
海明威论
附录
序《同学少年都不贱》序
2001年7月,盛夏时节,我从波士顿飞到洛杉矶。我是应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系主任张错教授之请去作短暂访问的,在该系有一场小范围的学术演讲。但我此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私人目的,那就是踏访张爱玲故居,寻找张爱玲当年在洛杉矶留下的足迹。
张爱玲1995年9月中秋节前夕在洛杉矶悄然告别人世,时光飞逝,倏忽六年过去了,张爱玲故居是否有新房客入住?故居前的几株绿树也该长高了吧?张爱玲常在寄信发传真的小店还在营业否?有关张爱玲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亟想知道的。然而见到张错教授后,又得知南加大东方图书馆有"张爱玲资料特藏",很值得一看。于是由张错教授热情引见,在东方图书馆负责人浦丽琳女士特别安排下,我查阅了尚未对外开放的"张爱玲资料特藏"。当打开四大纸盒特藏资料的一刹那,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情必须追溯到四年之前。1997年10月,为纪念张爱玲逝世二周年,南加州大学东方图书馆举办了"张爱玲遗作手稿特展"。"特展"取得了很大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得到了台湾皇冠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提供了不少张爱玲作品手稿复印件,包括英译《海上花列传》手稿、英文《少帅传奇》手稿(均为打字稿)、《对照记》和散文《乱世纪二三事》(即《惘然记》)、《"嗄?"?》、《草炉饼》、《笑纹》、《四十而不惑》、《一九八八至--?》手稿等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展"圆满结束后,这批手稿复印件就由南加大东方图书馆妥为保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使我惊喜的就是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的手稿。
《同学少年都不贱》写在由皇冠出版社为张爱玲特制的500格长形稿纸上,共42页,钢笔竖写,字迹娟秀清晰,一气呵成,仅少数几处有删改。亲眼目睹张爱玲这部当时尚不为人所知的中篇手泽,我不禁感慨万端。作家创作,不像GDP,可以每年持续增长,精神生产有巅峰期,也就有沉寂期,这本属正常,更无可厚非。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张爱玲离开大陆后,她的写作就走进了死胡同,乏善可陈。其实,留在大陆的那些二三十年代的文坛大家名家,又有几人在五十年代以后写出了足以传世的作品,那又该作何解释呢?事实恰恰与人们的苛评相反,后期张爱玲仍坚持创作,仍致力于有所突破,正像她在《续集》一书(1988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初版)自序中所说的,她在"继续写下去","虽然也并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写得少,刊出后经常有人没看见,以为我搁笔了。"
这部《同学少年都不贱》倒确实是张爱玲生前没有刊出的,个中原委,颇值探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又一个喷发期,虽然已不像早年那么辉煌。她的好友宋淇(林以亮)在那篇写于1976年的名文《私语张爱玲》中就曾欣喜地透露"现在她又在专心创作,她的忠实读者和友好听见了这喜讯,辗转相告。"尽管宋淇预告的当时已在润饰的《小团圆》终于未能问世,《小团圆》手稿也至今下落不明,但两年之后,张爱玲还是拿出了《色,戒》、《浮花浪蕊》、《相见欢》等一系列新作。据张爱玲自己回忆,这几篇小说都在五十年代就已写出初稿,"此后屡经彻底改写",才在1978年前后交付发表的。后来收入《惘然记》一书时又"还添改多处",足见张爱玲创作态度的严谨,一丝不苟,也正应了她1978年8月20日致夏志清函中所作的自我解剖:"我是爱看人生,对文艺往往过苛。"
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开首就提到基辛格(张作季辛吉)出任美国国务卿,应可推算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间,也就在上引同一封致夏志清的长信中,张爱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提到这部本该与《色,戒》、《浮浪花蕊》等同时面世的《同学少年都不贱》,她告诉夏志清:"《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写出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所谓"外界的阻力"具体有何指涉?已引起"张学"研究者的浓厚兴趣。拙见既然这部小说当时根本不为外界所知,"外界的阻力"无非是广义的泛指,而不是明确的特指,即外界对张爱玲期待甚高,当然也可能包括《色,戒》1978年1月发表后所引起的争议,以至张爱玲后来不得不再写《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以为答辩。而"寄出"又寄往何处?显然是寄给宋淇以听取他的意见。众所周知,五十年代以降,张爱玲不少作品都是寄给宋淇,过目把关安排刊登。如此说来,也许宋淇对这部中篇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小说"毛病很大"?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部中篇的手稿后来一直由宋淇保管。但这只是我的大胆推测,还有待相关文献的发掘证实。
不管怎样,《同学少年都不贱》袭用杜工部《秋兴八首》中"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之意,铺陈上海某所教会女中一个寝室四位女生尤其是赵珏和恩娟两位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成长,以此揭示人生无常的沧桑悲凉,可谓别出心裁,意味深长。渗透小说的是张爱玲一贯的略带调侃的笔法,一贯的细腻入微的描绘,一贯的大起大落的时间跨度,一贯的前后呼应的情节结构。小说中对三四十年代教会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对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逼真刻画,在张爱玲以前的小说中都是从未出现过的。小说无疑带有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美国左派女记者史沫特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等情节,显示张爱玲力图开拓题材,在更广大的背景上反映风云变幻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塑造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从而也就使小说具有了时代风尚史和心态史的意义。这应可视作张爱玲的可贵尝试。至于如何给这部中篇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史上恰当定位,读者自可见仁见智。
如果我的推测可以成立,宋淇当年收到《同学少年都不贱》后,又遵张爱玲之意"搁开",这一搁就是整整二十六年!在张爱玲飘然西去之后,宋淇或者是邝文美先生及时检出这部中篇手稿寄交皇冠出版社(从南加州大学东方图书馆1997年10月"特展"时就得到这部中篇手稿复印件,不难判断宋、邝夫妇是在1997年1月至1997年8、9月间把手稿转交皇冠的),使这部珍贵的手稿避免了可能散失的命运,这是值得大大庆幸的。
今年2月,为纪念建社五十周年,台湾皇冠出版社不失时机地推出《同学少年都不贱》繁体字单行本,紧接着大陆简体字本也将隆重登场。犹记三年前我自美国回国时,行囊中最为珍视的就是这部《同学少年都不贱》手稿复印件,这是承南加大东方图书馆的美意,特许我再复印的。三年来我常常翻阅这部手稿,哪怕就为欣赏张爱玲的钢笔书法,也是很难得的艺术享受。现在这部迄今为止唯一确凿无误的张爱玲佚作小说终于公之于世,对广大"张迷"和"张学"研究者而言,不啻是一个大好"喜讯"。我想读者一定会取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同学少年都不贱》,这是完全可以预期的,这也是张爱玲小说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是为序。
陈子善
2004年2月5日于沪西
梅川书舍
内容选摘起先简直令人无法相信--犹太人姓李外的极多,取名汴杰民的更多。在基辛格国务卿之前,第一个入内阁的移民,又是从上海来的,也还是可能刚巧姓名相同。赵珏看了时代周刊上那篇特写,提到他的中国太太,又有他们的生活照,才确实知道了。"还是我一句话撮合了他们。"她不免这样想。当然,人总夸张自己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恩娟不跟她商量,大概也会跟他好的。那时候又没有别的男朋友,据她所知。她记得非常清楚,那天在恩娟家里吃晚饭,上海娘姨做的有一碗本地菜芋艿肉片,她别处没见过。恩娟死了母亲就是自己当家。饭后上楼到她住的亭子间去,搬开椅子上堆的一叠衣服,坐下谈了一会儿,她忽然笑道:"有个同学写信来,叫我也到内地去。汴·李外──犹太人,他们家前几年刚从德国逃出来的。""哎。"赵珏有点模糊。无国籍的犹太人无处收容,仿佛只能到上海来。"他现在在重庆?""哎,去年走的。因为洋行都搬到重庆去了,在那边找事比较容易。他在芳大也是半工半读。"说着便走开去翻东西,找出一张衬着硬纸板的团体照,微笑着递了过来,向第二排略指了指,有点羞意。是个中等身材的黑发青年,黑框眼镜,不说也看不出来是外国人,额角很高,露齿而笑,鼻直口方,几乎可以算漂亮。赵珏一见立即笑道:"你去,你去好。"恩娟很不好意思地咕哝道:"怎么这样注重外表?"赵珏知道恩娟是替她不好意思。她这么矮小瘦弱苍白,玳瑁眼镜框正好遮住眼珠,使人对面看不见眼睛。像她这样如果恋爱的话,只能是纯粹心灵的结合,倒这样重视形体?虽如此,把那张大照片搁过一边的时候,看得出恩娟作了个决定。此后还有一次提起他。恩娟想取个英文名字。"你叫苏西好,"赵珏说,"我最喜欢听你唱《与苏西偕行》。"恩娟笑道:"汴要叫我凯若兰。""叫苏西好,苏西更像你。"她力争,直到恩娟有点窘起来,脸色都变了,她才觉得了,也讪讪的。怎么这样不自量?当然是男朋友替女朋友取名字。她们俩完全是朋友,考进中学的时候都还小,一个是个丑小鸭,一个也并不美。恩娟单眼皮,小塌鼻子,不过一笑一个大酒窝,一口牙齿又白又齐。有红似白的小枣核脸,反衬出下面的大胸脯,十二三岁就"发身"了,十来岁的人大都太瘦,再不然就是太胖,她属于后一类,而且一直不瘦下来,加上丰满的乳房,就是中年妇人的体型。她死了母亲,请了假,销假回来住校的时候,短发上插一朵小白棉绒花,穿着新做的白辫子滚边灰色爱国布夹袍,因为是虔诚的教徒,腰身做得相当松肥,站在那里越觉硕大无朋,眼睛哭得红红的。赵珏也不敢说什么,什么都没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