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山古遗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鸽子山为贺兰山东麓的一条支脉,是一处由风蚀和洪水剥蚀而遗留下来的平顶条状山脊,呈东西-南北走向,位于宁夏青铜峡市西北20公里处的瞿靖镇玉西村。 鸽子山西北300米处有泉眼5处,彼此相距不远,四周地表为戈壁状缓丘荒滩,其中一泉眼边有一块形状像卧牛的巨石,当地人称此泉为卧牛泉,泉水清澈长流不息,被引向山下用于浇地和绿化,鸽子山周围绿草如茵,山上有许多天然洞穴,很适宜远古人生活。

宁夏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1984年配合全区文物普查在鸽子山一带发现有两面磨光的石斧及一些夹砂红陶和灰陶片。1990年6月宁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区做了进一步实地调查,初步确定此处为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除发现有几件残断石斧与个别红灰陶片,并采集到数百件打制石器。特别是1995年、1996年两次中美联合文物考察队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动物遗骨。经专家考证,测定距今时间为1.16~1万年之间,确定是一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研究人类转型期文化及生态环境和古人类的迁移等具有重大价值。

鸽子山古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石核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该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充足的水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场所,他们利用打磨成的复合工具从事简单的劳动,把坚硬的石头加工成锋利的刮削器,以用来狩猎和削剥动物皮毛等。总的来说,这些大小不等的石器,体现了远古人的聪明才智,孕育着后来发达的细石器文化因素。

鸽子山石器以石片、石器为大宗,其中以削刮器和尖状器为主要器形,都很有特色。以石锤直接打击,单向加工石器的方法为主,具有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些共同特征。2006年7月,在鸽子山古遗址中心向东南1公里处进行了发掘,出土了数件石器和骨器。其中石磨盘、石磨棒各1件,基本完整。石磨盘直径23.3厘米、厚3.4厘米,质地为灰色硅质岩,比较坚硬,盘中间有一凹面,较光滑,有使用过的痕迹;石棒长21.5厘米、厚6.5厘米;骨制月牙形饰器1件,长4.6厘米、宽0.9厘米,质地呈乳白色,基本完整,中间有一小孔,是颈上佩戴装饰品的一部分。另外还有动物牙齿骨和其他石器、石核,这些器物的出土,表明了当时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已较为熟练地运用石器工具。

2007年5月,鸽子山古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好鸽子山古遗址,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原则,宁夏青铜峡市政府拨专款对该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宁夏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多方筹集资金,在鸽子山中心保护点树立了保护标志牌,确定了保护范围、控制地带,制作了钢丝网围栏,并就近聘请了文物保护员对该遗址进行有效的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