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茎半蒴苣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资料种中文名:短茎半蒴苣苔

种拉丁名:Hemiboea subacaulis Hand.-Mazz.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上升,高5—22.5厘米,通常不分枝,肉质,上部被疏或密的柔毛,下部变无毛,具2—5节。匍旬核细长,长达非厘米以上,粗0.5—1.8毫米。叶对生;叶片稍肉质,干后草质,卵形或椭圆形,顶端钝圆或急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全缘,长5一12厘米,宽(3一)5—8.8厘米,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或淡紫色,两面密生或疏生柔毛;无石细胞;侧脉每侧4—5条;叶柄长(0.5一)1—3.6厘米,疏生或密生柔毛。聚伞花序假顶生,具 1一3花;花序梗长1.5—5厘米,被疏或密的柔毛;总苞球形,直径1—1.5厘米,顶端具短尖头,外面被疏柔毛,开放后呈船形;花梗长2—3毫米,无毛。花萼长8—9毫米,上方的萼片分生或基部三分之一合生,下方的萼片分生,近线形至长椭圆形,宽1.8—3毫米,无毛,千时膜质。花冠粉红色,具紫斑,长2.1—4.1厘米,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内面基部上方2—5毫米处有一毛环;筒长1.5—3.4厘米,口部直径12—14毫米,基部上方直径5—6 毫米;上唇长4—6毫米,2浅裂,裂片半圆形,下唇长5—7毫米,3深裂,裂片宽卵圆形。雄蕊:花丝着生于花冠基部上方8一15毫米处,狭线形,长10一14毫米,花药卵状椭圆形,长3—3.5毫米,顶端连着;退化雄蕊2,狭线形,长3.5—6毫米,顶端小头状,分离。花盘环状,高二毫米。雌蕊长2.1—2.5厘米,子房线形,无毛,柱头钝形。蒴果线状披针形,长2.5厘米,基部宽3毫米,顶端渐尖。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地理分布产湖南、广西北部和贵州东部。

生存环境生于海拔80—600米山谷石上。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长沙岳麓山。全草煎水服治过敏性皮炎。

本属资料属中文名:半蒴苣苔属

属拉丁名:Hemiboea

本属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叶对生,花序假顶生或腋生,二歧聚伞状或合轴或单歧聚伞状,有时简化成单花;总苞球形,顶端具小尖头,开放后呈船形、碗形或坛状。花萼5裂,裂片具3脉;花冠漏斗状筒形,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内面常具紫斑,檐部二唇形,比筒短,上唇2裂,下唇3裂,筒内具一毛环;能育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的下(前)方,药室平行,顶端不汇合,一对花药以顶端或腹面连着;

本属花粉形态:H.Henryi花粉近球形,有时近长球形,极面观为近圆形。大小为(18.3一) 19.7(一21.8)X(18.3一)20.2(一21.8)微米。3拟孔沟,沟长而宽,具沟膜,上有颗粒状突起;拟孔界限不清楚。外壁厚度约1.7微米,内外层等厚,细网状纹饰。网脊较粗;网眼为近圆形,椭圆形或较不规则形状。图115.2.

本属生境:生于山谷林下石上或阴处,林缘沟旁或岩石上、沟边石缝中,石灰岩山地阴湿处。海拔80—2100米。

本属分布:云南:河口、金平、麻栗坡、蒙自、西畴、富宁、砚山、屏边、马关。贵州:贵定、毕节、兴仁、安龙、荔坡、独山、印江、楣潭、开阳、三都、凯里、惠水、凤冈、天柱、遵义、册享、镇远、贞丰、望谟、清镇、兴义、习水、德江、瓮安、纳雍、榕江、从江、松桃、盘县。四川:叙永、城口、灌县、奉节、峨眉山、南川、马边、天全、兴文、珙县、重庆、黔江、秀山、巫溪、美姑、古蔺、宜。

本科资料科中文名:苦苣苔科

科拉丁名:Gesneriaceae

本科概述:该科约140属,20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6属,约416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少数属往北分布,最北可达辽宁西部。其中28属为我国特有属。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