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花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历史沿革丰县花鼓起源很早,民间素有“晋朝有祖”之说。据考明末传入丰县,因受本地“秧歌”与“凤阳歌”中“花鼓调”的影响而得名。清末民初较为繁盛。

说唱书(曲)目《金钱记》、《龙凤配》、《丝绒记》、《王林休妻》、《井台会》、《吕蒙正赶斋》、《秦雪梅吊孝》、《诸葛亮祭灯》《陈三两爬堂》、《贤良女劝丈夫》、《鞭打苏凤英》、《三告李彦明》、《机房训子》、《高文举赶考》、《王景川卖妻》、《党金龙赶考》、《王定保借当》、《刘秀走南阳》、《何文秀私访》、《回龙传》、《王小赶脚》、《蜜蜂记》、《金镯玉环记》、《武汉杀妻》、《王婆骂鸡》、《王三姐剜菜》、《薛仁贵征东》、《砸棉车》、《安安送米》、《朱卖臣休妻》、《梁山伯下山》、《柳条圈》、《相女婿》、《四宝珠》、《王华买爹》、《纺棉花》、《背包袱》、《新媳妇走娘家》、《扑蝴蝶》等。

声腔与流派丰县花鼓为板腔本嗓演唱,唱腔有先出腔而后吐字或边吸气边吐字的特点。板式有“平调”、“寒调”(亦称“寒韵”)、“苦调”、“货郞调”等。

服饰道具演出服饰有:头巾、胡须、围裙、绣球、女式褂子、彩裙、垫子、彩鞋。道具有:手帕子、花扇子、枪、刀、剑、马条等。

伴奏乐器大腰鼓、枣木梆(亦称“二板”)、大锣、小锣、铙钹。

演出场所丰县花鼓演出以地摊为主,有“唱花鼓,不用提,三条凳子一领席”之说。

传承现状丰县花鼓当前可知的传承谱系为四代两脉。尚能演唱的第三代、第四代艺人已不足10人,其中最年长的80多岁,最年轻的60多岁。此艺濒临失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