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隆尧秧歌戏鼎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石家庄的部分县、市以及邻近冀南地区的山两省和顺、山东省的聊城、夏津等地。现仅有40多名民间艺人组班3个,活动于其发祥地隆尧县和邢台市的巨鹿、任县、宁晋以及石家庄市的赵县等。
2、溯源
隆尧秧歌是由古代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3、艺术特色
根据表演特点和地域的不同,隆尧秧歌又分为南北中三路。隆尧秧歌的主要特点,一是表演舞台性,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完善,不同于民艺舞蹈扭秧歌。二是地域乡土性,表演风格饱含乡土气息。三是剧目丰富,据统计达二百余出。四是语言通俗,唱词道白朴实生动,口语民风浓,唱腔简单明快。五是伴奏简易,徒歌干唱,前期只有武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隆尧秧歌在化妆上较简单、随意。常常是在临上台时,用红色在两颊上随意一涂,即登台演出。现在主要是仿照其他剧种的化妆方法。
4、传承意义
隆尧秧歌孕育、产生于农田劳作的"稻歌",它不是其他任何剧种的编译、分支或从属,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位置。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伴奏仅有武场,没有文场。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为其今后的改革、创新留出了巨大的空间。隆尧秧歌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对研究、发掘隆尧秧歌队与研究中国戏剧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隆尧秧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剧目。这些项目中既有隆尧秧歌的本戏, 也有其他的剧目。值得指出的是,隆尧秧歌老艺人多无文化,所以它的本戏多无剧本,皆为师傅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现在知道的传统剧目加上建国以来创作的现代戏,共计200余出。隆尧秧歌鼎盛时期,曾有200多个团,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现在老艺人大部分都驾鹤西去,一部分已年高龄迈,无法登台演出。青年演员因戏曲不景气另谋高就,只有个别老艺人偶尔组班演出一些小戏或折子戏。目前,当地为保护这一珍贵剧种进行了不懈努力,但隆尧秧歌演员队伍日益老化,观众群体非常窄小,发展已陷入低谷,急需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隆尧秧歌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