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隔黄河,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相望。临县道情是由说唱道情演变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在晋西北的临县以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临县道情是由民间说唱演变成为戏曲剧种,其演变方式和过程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历史起源】
临县道情戏起源于道教文化。临县往西跨黄河靠的是道教发源地陕西终南山,往东隔山三、四十里地紧挨的方山北武当山道教发祥地。因此,临县在历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存着许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筑,有“十三观寺九厦院 ” 之说。临县道情由唐代道歌中的主曲牌“蓝关腔 ”( 也叫“终南调 ” 或“耍孩儿 ”) 、“皂罗袍 ” 等吸收临县地域的民歌及周边地区其它剧种的优秀成份发展而来。它经过了中唐时期的“俗讲 ” ,会昌元年 (841 年 ) 之后的 “新经韵 ”( 道歌 ) ,宋代“道情鼓子词 ”(说唱道情),元代“道情戏 ” 。至近在元末雏形已成,明末清初已具规模,清中已极为兴盛。
临县道情传统剧目有以反映道家内容为主的“韩门道情”戏和明清时广泛流行的“民间小戏”。成立专业剧团后,创作、移植排演了一批现代戏。
【剧目介绍】
一、反映道教思想的戏有:
《祈子》、《送子》、《撒金桥》、《训子》、《越花墙》、 《高老庄》、《经堂会》、《卖道袍》、《吊打煤婆》、《算粮》、 《度林英》。以上十一个戏称韩门道情,主要反映韩湘子出家修道的前后经过,另外有《杭州卖药》、《张良撤家》、《盘道》、《双梅画》也属道家戏。
二、民间地方小戏有:
《秀才挽蔓菁》、《郭华卖胭脂》、《秃子闹洞房》、《张连卖布》、《鸿雁捎书》、《老少换妻》、《李大闹店》、《三妻争夫》、《打樱桃》、《蛤蟆洼》、《唤妹子》、《卖豆腐》、《走南洋》、《牧丹亭》、《扯凤裙》、《合凤裙》、《孝廉传》、《泰山图》、《打面缸》、《清风亭》、《小放牛》、《花亭》、《休妻》、《借妻》、《求妻》、《闹店》、《烧窑》、《祈雪》、《戏凤》、《三劝》、《顶砖》、《挂画〉等等。这些戏多数取决于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群众的悲苦境遇和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生活。它的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极为浓厚,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部分小戏后来实际上成为临县道情的主要剧目。
三、传统剧目:
《算粮》、《喜荣归》、《双锁山》等。
四、现代道情戏:
道情剧团成立后,先后上演了五十多个现代戏,其中有《小二黑结婚》、《朝阳沟》、《李双双》、《柳树坪》、《三世仇》、《苹果树》、《新羊工》、《社长的女儿》等等,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对道情这一剧种的本身艺术,也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
1988 年,新创排了反映农村男女青年之间爱情生活的现代道情小戏《菜园配》,新创排了反映农村妇女为教育丈夫改掉赌博恶习的现代道情小戏《杀狗劝夫》。
1997 年,新创排了反映农村青年大学生毕业回乡务农,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现代道情剧《圪杈湾》。
【传统唱腔】
临县道情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由道歌演变成型的唱腔)和小调(当地民歌同道歌结合形成的唱腔)两大类。
曲牌
平调唱腔是早期说唱道情时所用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儿】(称【终南调】)、【浪淘沙】等;小调唱腔主要是明清俗曲和地方小曲,主要有【太平调】、【五更调】、【小放牛】等。近现代以来借鉴了板腔体唱腔的结构方式,使唱腔向板腔化发展。
乐器
临县道情伴奏乐器在说唱道情阶段有“文八仙”和“武八仙”,即“文场四大件”(管子、四胡、竹笛、笙)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组成。
【临县道情剧团】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临县道情成为受国家重点扶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在省文化局的支持下, 1959 年开始筹建临县地方国营道情剧团, 1960 成正式成立。恢复上演了大批道情传统剧目,同时挖掘整理改编了不少民间戏曲,移植和创作了一部分现代戏,进一步充实了道情剧目。音乐和表演方面也作了不少改进,使道情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获得了新生。临县道情演出范围更加广泛,除在本县活动外,足迹遍布离石、柳林、方
山、兴县、榆次、太原、阳泉以及陕北榆林、延安等地。 1965 年临县道情剧团迫于生计,划归药材公司管理,能演则演,不能演则种冬花,一度趋于瘫痪状态。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艺界亦受冲击,道情剧团也趋于散班状态, 1968 年 3 月道情剧团和县晋剧团合并。
1980 年临县县委为了保护道情这一古老剧种,专门责成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刘泽民(现省政协主席)负责,克服重重困难,在
财政、粮食十分紧困的情况下,拨出钱粮支持该团重建,并将县大礼堂背后的九孔窑洞划作团址,新招了 60 多个十二、三岁的娃娃,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艺术新苗。 四、五年之后,道情剧团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红遍吕梁,誉满秦、晋。然而正在此时,临县县委调换领导,又遇上级下发了一个县只允许存在一个剧团的指示,县里个别领导就又提出让道情剧团和县晋剧团合并的主张。鉴于此种情况,团长不得不带团远走太原,并很快在太原站稳脚根。这时,省城的一些文艺单位盯上了该团的十几名骨干演员,想拉走。为了保住剧种,保住剧团,剧团又返回了家乡;此时的县领导认识到了保护这一剧种的非同一般的意义,给我们下拔了 6 个户口指标, 24 个招工指标,道情剧团再次在家乡立住了脚根。 1986 年,临县编委正式发文,同意恢复临县道情剧团,但是,原地方国营的性质并没有恢复,经费以自收自支为主,财政给少量补助,只够维系剧团的简单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剧团全体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爱业敬业精神,以少量的资金,挖掘、创排了大量剧目,使临县道情在艰难竭蹶中得以继续发展。
八十年代,道情剧团培养出了十多名尖子演员(部分演员现已成了省级的尖子骨干演员),这些演员在地区的调演中屡获大奖,剧团被群众誉为“吕梁山上的一枝花”。
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剧团数量增多,物价大幅度上涨,而戏价却没有明显的上扬,演员的工资因而也不能明显上调,剧团人才流失、经济困顿,生存尚无保障,艺术再生产(主要是排演新戏)更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剧团一方面努力争取政府部门的资助,另一方面负债投资,维持生计,挽留人才,保护剧种。到 1997 年,国家对小剧种进行了调查,投资剧团创排了一部大型的现代道情剧《圪杈湾》,在地区调演中获得了大奖,得到了专家和领导们对该剧种的一致认可。
1998、1999 年剧团举办了两期排训班,补充了新鲜血液,先后创作排演了一批道情小戏、道情大剧,临县道情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所获奖项
1962 年,在山西省戏剧调演中,新创排的道情小戏《柳树坪》,获一等奖。
1988 年,在“吕梁杯”戏剧调演中,新创排的道情小戏《菜园配》,获一等奖;《杀狗劝夫》获二等奖。
1997 年,在吕梁地区举办的戏剧选调中,道情戏《圪杈湾》获一等奖。
2002 年,在山西“三小”调演中,新创排的道情剧《保姆》获一等奖, 并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图注:本图为著名临县道情戏《保姆》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临县道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