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1996)
日本小说家。
生于东京巢鸭。父亲是银行家。3岁时曾随父母移居中国大连市,后因父母离婚,10岁随母回日本神。1933年接受天主教洗礼,此时他正在滩中学读书,对当时中学进行的军国主义教育极为不满,成了一名“劣等生”。1943年考入床应义塾大学文学部预科,战后转入该文学部法文科,在学期间他崇拜天主教作家的作品,并以天主教文学为中心,开始了文艺评论活动。在杂志上发表了《诸神与神》(1947)、《天主教作家的问题》(1947)等文章。1949年大学毕业,次年到法国里昂大学研究法国现代天主教文学。1953年2月因病回国。他是战后第一批出国留学生。
回国后,曾任上智大学讲师,为日本笔会会员。前期创作深受天主教思想影响,1954年11月在《三田文学》杂志发表处女作《至乐园》。1955年以短篇小说《白人》获芥川奖。长篇小说《海和毒药》(1957)写太平洋战争期间九州F医科大学用美国俘虏作解剖实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短篇小说《架双拐的人》(1958)写一个日本士兵在侵华战争中杀死了无辜的中国青年,由于悔恨而精神失常。长篇小说《沉默》(1966)是他的代表作,主要描述了1628至1857年江户幕府采取“踏像”的办法镇压基督教的暴政。幕府官吏令教徒从圣母玛利亚和基督的画像上踏过去,以示同基督教的决裂。当时来日本传教的神父,为拯救日本无辜信徒,自己脚踏了圣像,他坚定他说:“我就是为了让你们践踏,才来到这个世上的。我是为了分担你们的痛苦,才背上十字架。”这种形式上的叛教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勇于献身的真正信仰。这部小说获谷崎润一郎文学奖。长篇小说《小小蓝葡萄》(1956)、《湄南河的日本人》(1973)等也涉及日本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问题。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1993年,作家最后的巨作《深河》隆重出版,迅速被翻译成13种语言译介到亚洲与欧美,引起专家、读者和媒体的如潮好评,被誉为“代表日本20世纪文学高峰”。1995年,因一生巨大的文化影响被授予日本文化勋章,次年病逝于东京。临终之前特嘱亲人,死后务将《沉默》、《深河》两书放入灵柩之内,自己将与两书永生陪伴。 作为集大成之作,《深河》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宽广平和的心态思索信仰与爱,以当下的凡俗眼睛仰望苍穹:一群心性各异、信仰不同的人,身负各自的心灵重负,却在面向静静流淌的恒河之时,同时隐隐感受到了圣洁的光辉,寻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1958年曾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
日本浪曼派、日本浪漫派(にほんろまんは)は昭和10年代初头、保田与重郎らを中心とする、近代批判と古代賛歌を支柱とする、「日本の伝统への回帰」を礼賛した文学思想。およびその机関志(1935年3月创刊、1938年3月终刊)名。また、その理念や作风を共有していたと考えられる作家たちのこ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