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作家简论》这是迄今为止第一套全面系统评介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作品的丛书,旨在向中学图书馆提供系统的课余读物,正确引导中学生阅读和欣赏,以启迪中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也兼顾教学参考和学术研究。
目录
基本信息商品描述编辑推荐目录文摘
基本信息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6月1日) 丛书名: 古代小说文献简论丛书 平装: 117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32 ISBN: 7203052664
商品描述编辑推荐《古代小说作家简论》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请专家给中学生写书,用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形式,写出当代科研的新水平;少数作者虽然还不是专家,但也是在所撰著的课题上有较深入研究的中青年研究者。
(二)每书都是寓学术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不是死板的讲授,而是高层次的引导,力求达到:中学生看得懂、爱看,大学生和研究者也可了解各书作者的新资料、新观点和新成就。
(三)全丛书共九辑八十册。这九辑是:断代简史类、分类史话类、小说知识类、小说与文化类、历史小说类、世情讽喻类、神怪小说类、侠义公案类、话本与文言小说类。其中小说史部分以史为经,以作品为纬,分代、分类评述;作品评析部分,以有影响的作家与作品为主,兼顾门类,重在评介,旁及源流;力图从文学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评介中国古代小说,以开阔读者的视野。目录一 古代小说作家考证的意义
二 古代小说作家身份的确认
三 古代小说作家年代的确认
四 古代小说作家字号的确认
五 古代小说作家籍贯的确认
六 古代小说作家经历的确认
七 古代小说作家考证的方向
主要参考书目文摘关于《续金瓶梅》的成书,计有顺治十一年至十五年(1654—1658)容城时作、顺治十七年(1660)赴惠安任途中作、顺治十八年(1661)在杭州作三说,分歧不小。不想这一问题,居然找到了官方的秘本档案。2000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披露了一批馆藏内阁满文秘本档、满文吏科史书、满文刑科史书,其中康熙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刑部尚书龚鼎孳等为审讯丁耀亢事题本》,录有康熙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由山东按察使王廷谏拿解到部前来的审讯纪录:
讯丁耀亢:《续金瓶梅》一书是否尔一人撰写?或者尚有何人?供称:此《续金瓶梅》十三卷书,乃为小的一人撰写。小的于顺治十七年独自撰写,并无他人。等语。讯丁耀亢:此书内有紫阳道人之名字,而尔供称独自一人撰写,此事怎讲?供称:紫阳道人者,乃小的表
字,并非他人之名。(《顺康年间(续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受审案》,《历史档案》2000年第2期)
在官方秘本档案中发现通俗小说家的案卷,简直是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既然已有丁耀亢“于顺治十七年独自撰写”的自供,这重公案是否就可画上句号了呢?不然。因为仍有不少疑问,最关键的还是撰写时间,因为《续金瓶梅》毕竟是煌煌四十万言的大书。
按丁耀亢《自述年谱以代挽歌》云:“己亥十月,捧檄而往。空其家资,王事鞅掌。自吴而越,借居湖舫。衰病日增,宦情焉强?庚子四月,决志抽簪,投劾不受,进退逡巡。桐江钓台,郎山仙岭,抵于江浦。杉竹成阴,武夷九曲,虹桥千寻,桃花始放,黄乌多音,异域气候。岁腊方阴,止此三月,乃许放还。如云出岫,如鸟归山。诸客征诗,赞其高闲。辛丑正月,得赋归来。”据此,知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十月丁耀亢接到任命(捧檄),十七年庚子(1660)四月因“衰病日增”,决心弃官引退(抽簪)。由于“投劾不受”,故尔进退逡巡。查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吏部尚书伊图等为请将逾期不接任知县丁耀亢革职事题本》云:“福建巡抚徐永祯题疏内开,惠安知县丁耀亢早已抵浙,假借患病,并不到任。”又云:“查十六年七月间,经题补丁耀亢为惠安知县,其领凭内限定于十七年正月二十日到任。该员已逾限期半年多,尚未接任。因此之故,拟以照例革职。”似未同意按主动辞职(投劾)处理。据《己亥仲冬至日赴惠安过橡谷丘海石明府载酒候别留诗壁上奉答原韵》,顺治十六年(1659)冬丁耀亢方由故乡诸城启程,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正月上元方抵达杭州,有《上元日方山招游孤山同孙宇台王仲昭周宋二客放舟》诗为证。而据《自江干买舟从陈宪台诸子入闽》,知其于是年秋离开杭州往桐庐、钓台、浦城、武夷(自纪:“告病闲居,因自浦城往游武夷,日纪山行,自翥岭始,较霞岭险秀百倍矣。为庚子十一月初句”)等处游览,冬至日回归浦城,前后折腾了三个月,方获“放还”,于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正月回到诸城。丁耀亢在杭州充其量只住了七个月,他是既无时间、亦无心绪来写作长篇巨帙《续金瓶梅》的,更不要说在顺治十六年(1659)冬由故乡诸城启程“赴惠安任途中”的短暂时间里了。
张清吉先生认定丁耀亢在任容城时创作此书,是有相当说服力的。只是在写作时间上,还可往前略推:在任镶白旗官学时,就已经开始酝酿了。《续金瓶梅》第五十八回“辽阳洪皓哭徽宗”,以浓墨重彩写了一个“艰难困苦,忍死不降”的和金使臣洪皓。他被递解到绝域穷乡的冷山,受尽折磨,鞑官佛奴儿知他是个忠臣,留他在家同住,教他两个儿子读书。洪皓取桦皮做纸,用黑海石头作墨,用芦管栽上鹿羊毛为笔,把平生记的四书五经写了一部桦皮书,将小番童招来上学:“千百家鞑子供养着一个洪皓,好似得了圣人一般,好不快活。”洪皓自做了一套北曲,说教习辽东之趣,中有“向穹庐帐说义谈仁”、“东夏西夷舜共文,统车书,六合同春”等句,【尾声】云:“圣贤书,南北本无分,向辽阳开辟了荆榛,打辣酥吃不尽烧羊嫩,若比着皂帽投辽还快活得紧。”丁耀亢所作自叙官学经历的《皂帽传经笑》,正有“昔管宁以避乱投辽,洪皓以朔漠谈经,予实愧之”之句。他以“以圣教行于蛮夷”的洪皓自况,可谓绝无疑问。丁耀亢为什么要以洪皓自况?就是为了反思自己的行藏出处。明清之际,世变至亟,与倡义于板荡危亡、不屈而死者相比,希图苟免、归顺新朝的“贰臣”,总是不免让人鄙夷的。但事情又有其复杂的一面。丁耀亢虽曾列名王遵坦“冀叙功求用”册中(王遵坦后来做到四川巡抚),却拒绝腼颜迎降,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气节。但他最终未能做到“不事新朝”、“不事异族”,称之为“遗民”是不够格的。丁耀亢的家乡诸城甲申年先为大顺军占领,五月大顺军西撤,便被清廷顺利接管。土地既非从明朝手中夺得的,则认可清朝政权的“合法性”,也许较江南士人稍稍容易一些。顺治五年(1648)丁耀亢至都门,为的是求一进身之所,内心是很矛盾的。同年所作的《长安冬感杂著和李坦园太史秋感韵廿四首》之五云:“中原有一士,十年无完冠。鹬鹗不及顶,缨笠何盘盘。江海存余傲,击筑来长安。荆卿骨已朽,金台不可扳。萧萧易水上,寥落伤心肝。”时时以荆卿、高渐离相对照,对于“存余傲”的他,是很痛苦的。诗中“无聊生理缺,奴仆请逢迎”,“避就违初志,江湖愧此生”之句屡见,就是明证。就丁耀亢来说,他不曾做过明朝的官,没有受过明朝的恩典,应试出仕既是为了自存(“名为赴试,实避诸艰”),更是为了日后的进取,似不应作过酷之批评。他不得已出来任职,只是做了个“广文”的教谕,而非牧民的“有司”。他感到自己是满洲子弟的老师,心理上并不觉得屈辱;做的又是“向穹庐帐说义谈仁”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是保存传统文化,“天惠生民,应运为君,外不过爱物推恩,布黔黎功满乾坤”,体现了一定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