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二疏城遗址位于峄城东峨山镇的萝藤村和城前村之间,是一处长方形的台形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60米,土台高约3米。二疏城原是座落于古河道的台型遗址,据中国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证实,二疏城遗址有着丰厚的文化堆积。上溯新石器时代、商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至秦汉以后各代都留有遗存。
二疏城遗址
遗址文物目前仅探测性地考察了800多平方米,就发掘出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铜器等文物386件,其中一些完整的可以复原。像二疏城这样面积大,暴露遗存、遗物较多,堆积丰富文化断层的遗址国内罕见。二疏城遗址是研究原始社会晚期历史的重要依据,1992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疏城又名散金台,据《峄县志.古迹考》记载:“二疏城,县东四十里,地名萝藤,汉疏广、疏受归老于此。”《汉书.列传》记载:疏广、疏受为叔侄俩,东海兰陵人,萝藤是他们的故里。疏广主治《春秋》,是西汉有名的经学大师,因他授课有方,深得汉宣帝嘉许,后被提任为太子太傅。侄子疏受也以“贤良”的功德被朝廷召到长安,举荐为太子家令、少傅。从此叔侄朝夕相处,共辅太子读书。太子由于受二疏辅佐,学业大有长进,叔侄俩愈加受到皇帝的器重,多次受到赏赐。疏广、疏受离家六、七年,不由思乡心切,于是便激流勇退告老还乡。满朝文武百官为疏广、疏受饯行,汉宣帝赐黄金20斤,太子也奉赠黄金50斤。叔侄俩回故乡后,便将钱财散给贫苦百姓,救助乡邻,而不留给子孙。叔侄俩去世后,乡亲们感念他们的散金之德、济贫之恩,修建散金台来怀念他们,从此二疏故里也被称为散金台。
二疏简介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兰陵(今枣庄市峄城区)人。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被朝廷征为博士。汉宣帝时,选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广的侄子疏受,当时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疏广、疏受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二疏去世之后,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其散金处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