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鹰潭一中校徽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1]创建于1956年9月,当时,处于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高瞻远瞩,深感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决定在贵溪县鹰潭镇建一所“鹰潭中学”,把周围几个县划为鹰潭中学的学区。当时定名为“江西省立鹰潭中学”。
学校草创之初,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在一个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上,起了几栋简易平房,从各地调来十几名教师,于九月一日如期开学。那时候,校园是用竹篱笆圈起的100亩荒山;老师用石块作凳,在双腿上为学生报名;学生趟过没膝深的茅草,到教室上课。当年招收的高一新生来自周边十三个县。据当年的师生回忆,十三个县共有2600多名初中毕业生报考,只录取了200名,录取率不到8%,比考大学还难。此后,师生们边上课,边劳动建校,很快把鹰潭中学建成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
历史沿革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十年动乱”开始了。干部教师被批斗,学生停课“闹革命”,大批教师下放劳动,学校交给水泵厂管理,“工宣队”、“工人教师”进驻学校,数理化外语等课程被取消,学生只上政治、工业知识、农业知识、革命文艺(含语文)和军体五门课程。学生军训、劳动、上课各占三分之一。鹰潭中学这种荒唐的“教育革命经验”,竟然上了《人民日报》,引来十九个省市1.5万人学习参观。这种经验的“成果”之一,就是整整十年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学生。
粉碎四人帮后,鹰潭中学得到了新生。迅速恢复了元气,成为省辖鹰潭市的第一中学。
1993年,学校更名为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是首批省级重点中学,1995年被评为全省25所“优秀重点中学”之一。现在的鹰潭一中,拥有60个班级、3800名学生,229名教工,校园位于市中心,占地100亩,校舍60000平方米。校内浓荫夹道,绿草如茵,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绿化面积达45%,被评为“江西省园林化单位”。
教学设施鹰潭一中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备。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大会堂、电脑室、语音室一应俱全;植物园、田径场、健身房、体操房、音乐室、舞蹈厅、美术室应有尽有。近年又新建了视听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演播室,新添了全套现代印刷机械,每个科室和备课组装备了工作电脑,资助教师每人配备了家用电脑,每个教室配置了彩色电视机,实现了教学、办公设施现代化。教师们都住上了宽敞舒适、环境优美的教工住宅,住校生都住进了设备齐全的学生公寓。师生食堂采取套餐制,每餐只花二点五元钱即可吃上二素一荤米饭不限量的套餐。鹰潭一中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在当地堪称一流。
师资队伍鹰潭一中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达100%,他们当中,有特级教师2人(全市仅有2名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58人、一级教师80余人。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0余人。有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成员11人、省级教育学术团体成员32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10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有24人次获“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省级荣誉称号。这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他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用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塑造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学校被评为2002年度鹰潭市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
教学成绩改革开放以来,鹰潭一中走上了正常的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几年来,更是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今日的鹰潭一中,已成为全省一流、国内知名、并且在学科竞赛方面走向世界的江西名校。2001年,学生徐莎获江西省文科第二名。2004年,学生周密获江西省文科第二名,学生汪曦以723分的成绩,获得江西省理科“状元”。2009年,学生王沛嘉以608分的成绩,获得江西省文科“状元”。除上述4名省级“状元”、“榜眼”外,2000年以来,另有9名学生获全省高考文、理科前10名;有13名学生获得鹰潭市高考文、理科“状元”。
1999年以来,共有70名学生录取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平均每年6.4个。
鹰潭一中不仅高分考生多,而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从2003年以来,连续7年总升学率达95%以上。
学科竞赛方面
2004年,学生彭闽昱荣获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45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2006年,学生刘艺斌荣获在韩国庆山举行的第38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金牌。
2003年以来,在数、理、化、生全国竞赛中,共获得金牌5块、银牌21块、铜牌18块,省级奖项410人次。
文体方面
为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鹰潭一中开设了体育,美术、舞蹈、音乐特长班,开设了计算机、文学和名曲欣赏等20多种活动课,长期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美术特长生升学率达到了90%以上。仅2005年,鹰潭一中就有40多个学生考取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等各类艺术院校,有20多人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等各类体育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