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茶红[1]锈藻病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茶红锈藻病
老叶和茶果。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突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菌藻的子实体。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病原茶红锈藻病是病原藻类寄生引起的一种茶病,它跟栽培管理息息相关,凡茶树缺肥、管理不善、强采,造成长势变差时,就会引发本病的大量发生,我省茶农戏称为“饿鬼病”。华南地区发生非常普遍,云南大叶种受害严重,长势不良的三、四类茶园中株发病率几乎达到100%,发病 后又加速茶树树势衰退,甚至大面积死亡。
传播条件本病[2]的病原是一种绿藻,病原藻以营养体在病组织上越冬,次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发育成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成熟的孢子囊散发出游动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落在茶枝或叶上,萌发出芽管侵入茎、叶组织,菌丝不断蔓延扩展深入,消耗寄主养分。
病原藻侵入植物组织后,生长健壮的茶树能够在受侵染组织下方长出一层木栓化防护组织,阻止继续侵染。但长势衰弱的茶树则缺乏这种防护能力。因此一切导致茶树生活力下降的不良环境,都会引起红锈藻病的严重发生。诸如土壤缺肥、碱性、通气不良或有硬土层、遮荫不足、干旱、渍水、采摘过度等等,都可能是造成茶树长势衰退,酿成红锈藻病严重发生的诱因。
预防治疗防止这种病发生,重点是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对树势衰弱的茶园实行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第二是要搞好茶园灌溉、遮荫。对云南大叶种茶园,要种好遮荫树,但以间种山毛豆作为临时遮荫的茶园,不要让山毛豆生长超过二年,因为它是该病的中间寄主。
第三,病区在病害传播前(4—5月),雨后喷射0.2%硫酸铜液加0.1%肥皂粉或0.5—0.7%石灰半量式玻尔多液,对它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英德一些茶场在深耕改土的基础上,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喷射也有良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