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珍个人简介
姓名高利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11
学历/学位:博士后/博士;
籍贯:山西兴县;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担任日本触媒学会会员,澳大利亚纳米科学协会会员.是 Inter. J. Hydrogen Energy, J. Solid State Chem., J. Catal., Catal. Lett., J. Molecular Catalysis, Applied Catalysis 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 Surface Science, Fuel 等学术杂志的论文审阅人。是澳大利亚发明奖,科学基金,工业合作基金的评委
二、教育背景
1982年9月---1986年8月:山西大学化学系, 获学士学位。
1986年8月---1992年7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94年8月---1997年3月: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副教授。
三、工作经历
1992年7月---1994年8月: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副主编。
1997年3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1997年9月); 博士生导师 (2000年11月), 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7年12月---2000年3月; 2001年4月---2001年8月: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
2001年8月-----2002年12月:日本国筑波大学物质工学系,邀请教授。
2003年2月-----2003年7月: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EPFL, Lausanne), 邀请教授。
2000年12月应邀到丹麦技术大学(DTU)讲学。
2002年10月应邀到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讲学。
2003年9月----2005年8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高级研究员。
2005年7月----2009年9月: 西澳大利亚大学工学院高级研究员、副教授。
2009年9月----现在:太原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
1. 催化化学与工艺;
2. 能源化学(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生物能源,储氢材料);
3. 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纤维/球,纳米催化剂,纳米储氢材料等);
4. 生物医学材料(药物可控释放);
5. 天然气,煤层气,生物材料催化转化
科研项目:
领导(参与)过的主要项目
起止时间
项目性质和来源
经费总额
具体职位和任务
1995--1997
国家博士后基金
2万
第1负责人,分子筛膜的界面合成及催化/分离一体化研究。
1999-2001
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
15万
第1负责人,碳纳米管的催化制备。
1997-2000
中国科学院攻关项目
50万
第2负责人,天然气氧气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放大试验。
1999-20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子课题
50万
第2负责人,天然气优化利用的催化基础。
2000-200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
20万
第1负责人,碳纳米管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及吸波材料中的应用。
2001-2003
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专项项目
15万
第2负责人,多壁碳纳米管的批量生产及其应用。。
1998-2000
四川省科委项目
10万
第2负责人,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 的研制。
2000-2001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项目
10万
第2负责人,多壁碳纳米管的储氢研究。
2000-2001
日本大阪煤气公司
10万
第2负责人,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 的公斤级生产。
1998-2001
香港政府基金(RGC)
60万港币
第2负责人,La2NiO4/分子筛膜的合成及其对CH4/CO2制合成气反应催化-分离一体化效果。
2000-2002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项目
2000万日元
第2负责人,碳纳米管的修饰和储氢
2006-2009
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LinkageLP0669748
59万澳币
第2负责人,Near zero-emission hydrogen and carbon production from natural gas and bio-methane
2007-2010
Australia Research Council DiscoveryDP0774296
30万澳币
第1负责人,NO decomposition over nano sized crystal La-Cu-O
。
专利:
申请国内国际发明专利十余项,其中三项已成功在日本,新加坡,深圳转化生产并取得较高经济效益。
科研成果: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4篇;或国际各类奖励二十余项。其中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1. 开辟了以碳纳米管为模板材料合成一维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纳米纤维的途径。这些纤维材料是优越的氮氧化物分解和甲醇水蒸气重整催化剂。在J. Solid State Chem. 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2. 研究了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和化学吸附氢气的机理。在J. Phys. Chem. B, Carbo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获日本专利一项(2004-59409)。技术与丰田汽车公司共享。
3. 提出并在实验室规模实现了从煤层气、天然气到氢燃料电池的零排放全过程。获西澳大利亚政府创新发明奖。获澳大利亚发明专利一项(MLT:LPG: P8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