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是一个非正式的经济指数,用以测量两种货币的汇率理论上是否合理。这种测量方法假定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
购买力平价的大前提为两种货币的汇率会自然调整至一水平,使一篮子货物在该两种货币的售价相同(一价定律)。在巨无霸指数,该一“篮子”货品就是一个在麦当劳连锁快餐店里售卖的巨无霸汉堡包。选择巨无霸的原因是,巨无霸在多个国家均有供应,而它在各地的制作规格相同,由当地麦当劳的经销商负责为材料议价。这些因素使该指数能有意义地比较各国货币。
两国的巨无霸的购买力平价汇率的计算法,是以一个国家的巨无霸以当地货币的价格,除以另一个国家的巨无霸以当地货币的价格。该商数用来跟实际的汇率比较;要是商数比汇率为低,就表示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低估了(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反,要是商数比汇率为高,则第一国货币的汇价被高估了。
举例而言,假设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售价为 .50,在英国的售价为 £2.00;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 2.50 ÷ 2.00 = 1.25。要是一美元能买入 £0.55(或 £1 = .82),则表示以两国巨无霸的售价而言,英镑兑美元的汇价被高估了 45.6%((1.81-1.25)÷1.25×%)。
巨无霸指数是由《经济学人》于1986年9月推出,此后该报每年出版一次新的指数。该指数在英语国家里衍生了Burgernomics(汉堡包经济)一词。
在2004年1月,《经济学人》推出了Tall Latte index(中杯鲜奶咖啡指数);计算原理一样,但巨无霸被一杯星巴克咖啡取代,标志著该连锁店的全球扩展。在1997年,该报也出版了一份“可口可乐地图”,用每个国家的人均可乐饮用量,比较国与国间的财富;该图显示可乐饮用量越多,国家就越富有。
用汉堡包测量购买力平价是有其限制的;比方说,当地税收、商业竞争力及汉堡包材料的进口税可能无法代表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在许多国家,像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店进餐要比在当地餐馆贵,而且不同国家对巨无霸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在美国,低收入的家庭可能会一周几次在麦当劳进餐,但在马来西亚,低收入者可能从来就不会去吃巨无霸。尽管如此,巨无霸指数广为经济学家引述。
2008年3月,用12.5元人民币就可以在中国的麦当劳里买到一个巨无霸汉堡包,约合1.78美元。而在美国的麦当劳,要买一个相同的巨无霸汉堡包要4美元左右。
由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创造的这个经济游戏,将世界各国麦当劳里的巨无霸汉堡包价格,根据当时汇率折合成美元,再对比美国麦当劳里的售价,来测量两种货币在理论上的合理汇率,从而得出这种货币被“高估”或“低估”的结论。
尽管自2005年中国汇改至今的两年多里,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了近15%——2005年时,11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个巨无霸——但如果以《经济学人》2007年公布的指数调查,人民币仍然被低估了50%以上。这正是美国国会要求人民币至少要升值五成的依据。
《经济学人》之所以选择巨无霸汉堡包,因为它在多个国家均有供应,而且在各地的制作规格基本相同,让这个指数可以简便且相对比较准确的反映各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最新一期的 “巨无霸指数”发布于2007年7月5日,结果显示,巨无霸汉堡包在中国的售价最低。该指数显示,几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都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货币被高估的则大多是欧盟的边缘国家,比如冰岛、挪威和瑞士。
《经济学人》的“汉堡包指数”虽然得出人民币仍需大幅升值的结论,但他们同时也表示,其实这个指数用来对比经济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时,更能说明问题。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低收入家庭可能会一周几次在麦当劳进餐,但在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低收入者可能从来就不会去吃巨无霸。
类似的指数还有 “ipodnano指数”和“中杯拿铁咖啡指数”。澳洲一家证券部门以苹果公司2GB的iPodNano的美元售价作为指标,他们认为iPod主要产地在中国,因此全球市场的iPod成本几乎相同,所以能够提供较精确的评估。而《经济学人》对比同样一杯 “星巴克中杯拿铁咖啡”价格的结果显示,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几乎相同,似乎并没被低估。
中国一家基金公司天宏基金的报告认为,这些指数的偏离其实恰好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食品、纺织品、家电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相对便宜;国际名牌服装、皮具、化妆品、手表、家具、音响等奢侈品的价格则相对高昂。麦当劳在中国已经成为相对大众化的食品,而星巴克、ipod仍然是“小资”、“新生代”的代名词。因此,单一商品的价格并不能代表该货币真实的购买力。
看来,无论巨无霸、星巴克咖啡或苹果iPod,都无法给人民币实际价格一个清晰有力的解!
更或许这只是西方霸权主义者的一场骗局,依靠强势逼迫人民币汇率强行升值,好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