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观念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以太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间一定充满着某种介质,在笛卡儿于1644年发表的《哲学原理》中就引用了以太的观念。他认为“虚空”是不可能存在的,整个宇宙充满着一种特殊的易动物质——以太,由于太阳周围以太出现漩涡,使得卫星围绕太阳运动。1678年惠更斯把光振动类比于声振动,看成是以驻中的弹性脉动。但是后来由于光的微粒说压倒了波动说,以太理论受到压抑,牛顿认为不需要以太,他主张超距作用,倾向于微粒说。1800年以后,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沓耳的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波动说便重新占了上风。在波动说的支持者看来,光既然是一种波,就一定要靠介质才能传播。光能通过万籁俱寂的虚空,必然有一种介质充满其间,这就是以太。

他们把以太看成无所不在、绝对静止、极其稀薄的刚性介质。例如,1804年托马斯·杨写道:“光以太充满所有的物质之中,很少受到或不受阻力,就像风从小树从中吹过一样。”

19世纪下半叶,由于麦克斯韦电太场理论的建立和电磁波被赫兹发现,以太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太被认为是电磁波的载体,是电磁力的根源,绝对静止的以太成了人们理想的参照系。

然而,直到19世纪,还没有一个实验能直接证明以太的实际存在,从实验中得到的往往是互相矛盾的结果。布拉德雷的观测和阿果的实验之间的不直辖市就是指示以太理论隐患最早的证据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