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针砭
注音:zhēn biān
词性:动词
意义:砭是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使用方法已失传。“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
例句:痛下针砭
针砭时弊
砭为治病石针,针头圆型,前圆后方,方处为柄,以指易捏为宜。针头在棉油灯焰上炙之微烫,沾姜汁、艾汁或其它配置药液,立顶于患者穴道,可治风湿、寒热诸病。
探源:
(1)泛称金针治疗与砭石出血为针砭。
祖士衡《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2)指规戒过失。
范成大《唏真阁留别方道士》诗:“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
基本解释
1. [an ancient form of acupuncture]∶古代的一种针刺疗法,现已失传。砭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
2. [point out sb.'s errors and offer salutary advice]∶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
时时苦语见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范成大《晞真阁留别方道士》
针砭时弊
详细解释
亦作“针砭”。用砭石制成的石针。亦谓针灸治病。
宋苏轼《休兵久矣而国益困》:“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宋周密《齐东野语·针砭》:“古者针砭之妙,真有起死之功。” 清 孙枝蔚 《自号浊翁因赋》:“此疾何时瘳,难施针砭术。”张弦《记忆》:“如果说,今日的痼疾已到了难于针砭的地步,那么,起初的癣疥之患,不就发生于你 秦慕平 这块基本健康的肌肤之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