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黑蚱蝉
[别名] 蚱蝉
[学名]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 目 ]同翅目
[ 科 ]蝉科
[寄主]樱花、元宝枫、槐树、榆树、桑树、白蜡、桃、柑橘、梨、苹果、樱桃、杨柳、洋槐等。
[为害特点] 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成虫刺吸枝干,产卵造成植物枝干枯死。
【特征描述]】
成虫体色漆黑,有光泽,长约46mm,翅展约124mm;中胸背板宽大,中央有黄褐色“X"形隆起,体背金黄色绒毛;翅透明,翅脉浅黄或黑色,雄虫腹部第1-2节有鸣器,雌虫没有。栾椭圆形,乳白色。若虫形态略似成虫,前足为开掘足,翅芽发达。
【发生规律】
多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土壤中或以卵在寄住枝干内越冬。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为害数年,老熟若虫在雨后傍晚钻出地面,爬到树干及植物茎杆上脱皮羽化。成虫栖息在树干上,夏季不停地鸣叫,8月为产卵盛期。以卵越冬者,翌年6月孵化若虫,并落入土中生活,秋后向深土层移动越冬,来年随气温回暖,上移刺吸为害。
【地理分布】
上海、江苏、浙江、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黑蚱蝉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黑蚱蝉在国内分布极广泛,被害的植物甚多,在果树中以柑桔、月柿、梨树等受害最为普遍。该虫的成虫刺吸枝梢汁液,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枝条表皮,深至木质部,造成许多“爪”状刺穴,将卵产于其内,使枝条的养分输导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和阻碍,致使枝条干枯,其上的叶和果脱落,影响当年产量和次年产量。由于防治不力,近几年来,该虫对柑桔类果树(尤其是沙田柚树)的危害有逐年加剧的趋势。
一、生活习性。该虫2—3年发生一代。被害枝条上的黑蚱蝉卵于次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初为卵孵化盛期,6月下旬终止。若虫(幼虫)随着枯枝落地或卵从卵窝掉在地上,孵化出的若虫立即入土,在土中的若虫以土中的植物根及一些有机质为食料。若虫在土中一生蜕皮5次,生活数年才能完成整个若虫期。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以0—20厘米的土层居多,占若虫数的60%左右。生长成熟的若虫于傍晚由土内爬出,爬到树干、枝条、叶片等可以固定其身体的物体上停留,以叶片背面居多,不食不动,约经3小时的静止阶段后,其背上面直裂一条缝蜕皮后变为成虫,初羽化的成虫体软,色淡粉红,翅皱缩,后体渐硬,色渐深直至黑色,翅展平,前后经6—7小时(即将天亮),振翅飞上树梢活动。一年当中,6月上旬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上旬终止。若虫出土羽化在一天中,夜间羽化占90%以上。尤以夜间8—10时最多。成虫经15—20天后才交尾产卵,6月上旬成虫即开始产卵,6月下旬末到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9月后为末期。卵主要产在1—2年生、枝条的直径在0.2—0.6厘米之间的枝上,一条枝条上卵穴一般为20—50穴,多者有146穴。每穴卵1—8粒,多为5—6粒,
二、防治方法。由于黑蚱蝉成虫发生量大,危害时期长,成虫易受惊扰而迁飞,因此在防治上连片果园种植区统一行动,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1、彻底清除园边寄生植物。黑蚱蝉最喜苦楝、香椿、油桐、桉树等树上栖息,园边寄主树须彻底消除,避免招惹入园或断绝该虫迁栖转移,便于集中杀灭。
2、结合冬季和夏季修剪,剪除被产卵而枯死的枝条,以消灭其中大量尚未孵化入土的卵粒,剪下枝条集中烧毁。由于其卵期长,利用其生活史中的这个弱点,坚持数年,收效显著。此方法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安全简易的方法。
3、老熟若虫具有夜间上树羽化的习性,然而足端只有锐利的爪,而无爪间突,不能在光滑面上爬行。在树干基部包扎塑料薄膜或是透明胶,可阻止老熟若虫上树羽化,滞留在树干周围可人工捕杀或放鸡捕食。
4、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虫未产卵时,夜间人工捕杀。振动树冠,成虫受惊飞动,由于眼睛夜盲和受树冠遮挡,闯落地面。另外用稻草或是布条缠裹长的果柄(如沙田柚)或是果实套袋可避免成虫产卵危害。
5、化学防治。①5月上旬用50%辛硫磷500—600倍浇淋树盘,毒杀土中幼虫。②成虫高峰期树冠喷雾20%甲氰菊脂2000倍,杀灭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