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
蝴蝶犬的身世来源无法考证, 从1545年一只被买卖的蝴蝶犬有记载后, 才开始由许多文书上出现. 有人认为,此犬的祖先是由中国传到西班牙的猎鹬犬种. 16世纪, 蝴蝶犬深受西班牙及法国贵族人士的喜爱, 从而确定了此犬在犬界的地位. 如苏格兰女王玛丽与其爱犬查理士王猎犬以其赴刑, 玛丽安德渥内特亦和蝴蝶犬一起赴死刑场. 19世纪, 法国及比利时饲养者致力发展直立耳的品种. 蝴蝶犬 耳朵上的装饰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由此得名蝴蝶犬.美国和英国的饲养者致力要改良出比其它国家的体型更小的蝴蝶犬种
[简介]
蝴蝶犬是一种小巧、友好、文雅的玩具犬,骨骼纤细,动作轻巧、优美而活泼。与其他品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状似蝴蝶的耳朵。
[体型]
肩高8~11英寸。高于11英寸属于有缺陷。高于12英寸属于失格。身体的比例是体长略大于肩高。由于骨骼纤细,所以他不是一种结实的狗。体重与身高成正比。
[头部]
眼睛:颜色暗,圆,不外突,中等大小,眼神带有警惕。内眼角与止短端处于同一直线。黑色眼眶。
耳朵:直立耳或者垂耳,耳朵大而且耳尖较圆,位于头部两侧相对靠后的位置。
(1)立耳型的耳朵斜向伸展,酷似展翅飞翔的蝴蝶翅膀。当警惕时,每个耳朵都背到与头部形成约45度角的位置。耳廓应该有足够的力量使整个耳朵保持竖立状态。
(2)垂耳型,与我们所知道的一般蝴蝶犬一样,其他方面都很相似,但耳朵是下垂的,而且是完全向下。缺陷:耳朵小,耳尖太尖,耳位太高;一个耳朵竖立或部分耳朵下垂。头颅:头部小。头颅宽度中等,在两耳间,略呈圆拱型。在口吻与头部结合的位置,止部的轮廓十分清晰。
口吻:口吻精致,从头部下来突然变细,鼻尖非常细。口吻的长度(从鼻尖到止部)大约等于整个脑袋长度(从鼻尖到后脑)的1/3。鼻镜呈黑色,圆形,上端略平。鼻镜不是黑色属于严重缺陷。嘴唇紧、薄且黑。当嘴闭者时,应该看不见舌头。咬合为剪状咬合,上颚突出或下颌突出式咬合属于缺陷。
[颈部、背线、身躯]
颈部长度中等。背线:直而且平。胸深中等,肋骨扩张良好。腹部向上收。尾巴长,尾根位置高,反搭在背上。尾巴上饰有长而飘逸的饰毛。尾巴上的饰毛挂在身体两侧。缺陷:尾根低;没有反搭在背上或太短。
[前躯]
肩部轮廓清晰,向后斜着不影响行动。前肢纤细,骨骼细但必须很直,可以切除狼爪。足爪细而长(野兔爪),足尖不向内或向外翻。
[后躯]
恰当的发达和适当的角度。后腿纤细,骨骼细,从后面看,两腿平行。飞节不向里或向外翻。后脚如果有狼爪,必须切除。足爪细而长(野兔爪),足尖不向内或向外翻。
[被毛]
毛量丰富,长,精致,象丝一样,飘逸,直而且有弹性。背上和身体两侧的毛发笔直。胸部长有丰富的饰毛。没有底毛。头部、口吻、前肢正面和后肢从足爪到飞节部分的毛发紧而且短,耳朵边缘长有漂亮的饰毛,里面则长有中等长度的,柔软光滑的毛发。前腿背面长有饰毛,到脚腕处减少。后腿到飞节这段部分被“马裤” (也称为裙裤)覆盖。脚上的毛发较短,但精致的饰毛可能盖住脚面。
[颜色]
理想的颜色总是白色加其他颜色的斑纹。在头部,颜色必须是除白色外的其他颜色覆盖两个耳朵,正面和反面,并且延伸到眼睛,中间不能断开。纯色的头部,从鼻尖开始,脸中间有一道白筋的是首选。脸部图案对称是很重要的。有色斑纹在身体上的大小、位置、形状甚至存在或不存在都不重要。只要眼圈、鼻子和嘴唇的黑色素充足,至于是什么颜色并无区别。下列情况属于严重缺陷:除白色外的其他颜色不能覆盖耳朵(正面和反面),或不能从耳朵延伸到眼睛。如果在不影响蝴蝶形外观的前提下,耳朵周围镶一圈白边或在其他颜色上散布少量白色毛发不算严重缺陷。任何全白的狗或没有白色的狗都属于失格。
[步态]
轻松、迅速、从容、优雅,行走中不能有划桨动作,或臀部僵硬的情况出现。
[气质]
快乐,警惕,而且友好,不能胆怯,也不能有攻击性。
小说《Papillon》基本信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29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6344234
·条形码:9787506344234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作者简介
昂利·沙里叶,委内瑞拉籍法国人。他于1930年被冤枉入狱,流放到“魔鬼岛”。为了自由和复仇,他进行了长达十三年惊天动地的斗争。堪称“当代的基督山伯爵”。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越狱》(原书名Papillon)。法国诺贝尔奖得主莫里亚克赞沙里叶“这位新同行是个大师。”
媒体推荐
有史以来最好看的越狱小说。最惊人、最感人的史诗之一。
——美国《展望》杂志
这位新同行是个大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
一部完美之作,引领我们穿越痛苦、恐惧、泪水和希望。故事叙述得仿佛一个童话,王子是笼中的蝴蝶,而那些巫师则化装为看守。
——知名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这是一部稀有之作,四百页的阅读,读来却毫无倦意。流放到魔鬼岛、囚禁在水淹的地牢、被饥馑折磨、屡屡挫败的逃亡、生与死的搏斗……然而,心中有希望,就永远有希望。
——《书评周刊》
序言
1967年7月,一个六十岁的“青年”,如果不是从加拉加斯委内瑞拉首都报纸上得知一年前死于地震的阿尔贝蒂娜·萨拉赞(Albertine Sarrazin)的名字,这本书肯定是不会存在的。这颗璀璨、微笑和勇敢的黑色小钻石刚刚离开了人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一连出版了三部书,其中两部都是叙述她怎样越狱和狱中经历的,因而闻名于全世界。
一个人来自遥远的地方,叫昂利·沙里叶。他来自苦役犯监狱,更确切地说是卡宴,法属圭亚那首府。他于1930年入狱,成了流刑犯。他虽然不务正业,但确是因为莫须有的谋杀罪而被判处终身苦役——直到死亡。昂利·沙里叶在犯罪团伙中叫做“蝴蝶”,1906年生于阿尔代什省的一个教师家庭,是委内瑞拉籍的法国人。因为,这个国家喜爱他在犯罪记录上的目光和叙述。并且,逃出苦役地狱进行的十三年越狱斗争,向他描绘了比往昔更加美好的前景。
那是1967年7月,沙里叶来到加拉加斯的法国书店,买了一本《距骨(L'Ast:ragale)》。在书的版权页上写着:印数123 000册。他读完后,随口说道:“这书好是好,可是,如果一个姑娘因为骨折,躲躲藏藏的书卖了123000册,那我三十年冒险的书可以卖它的四倍。”
按道理说,这是合乎逻辑的,不过也很危险。因为自从阿尔贝蒂娜成功以后,出版商们的桌子上放着的几十部手稿都失去了出版的希望。因为,把最曲折的历险、不幸和不公正写出来并不一定就是一本好书。还应当会写,即要让读者从内心对所写的事物能看到、感到和体验到。
沙里叶的运气居然不错。他从来也没想写一行自己的奇遇:这是一个善行动、爱生活、为人热情、豁达大度的人。他目光聪颖,南方口音,语调热烈但有点生硬,他可以像任何讲故事的能手一样连续讲好几个小时。奇迹出现了:没有任何外界联系,没有任何文学雄心。他给我的信中写道:我将我的历险记寄给你,请你让一个职业作家去写吧。他向我们讲述得就像“他向你讲的故事”,这一点可以看到、感受到、体验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