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特凡·桑多菲 Istvan Sandorfi
艾斯特凡·桑多菲(IstvanSandorfi)于1948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孩提时代即随家人被流放到匈牙利一个偏远的村庄,直到1956年才得以离开匈牙利,先是到德国,后流落到法国。桑多菲嗜爱绘画,12岁他就开始作画,艺术成为他心灵的安抚,良惬情怀。1937年17岁,平昔绘画所得,灿然成帙,桑多菲即在巴黎一家小规模的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略见才华,1973年,桑多菲在巴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作品展,这是他一生中第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展览,人们领其色,褒奖者颇多。以后接着到德国、比利时、美国作巡回演出。大约有15年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并带有挑衅性的夸张神情为特征的自画像。桑多菲真正走上成功是在1988年之后,画家一改从前夸张的笔法而转向对精细画风的追求,且技法日益成熟,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新写实绘画风格。桑多菲的艺术融合古今的艺术语言。在表达情欲的诱惑力和排斥力方面,他的手法多种多样,他以画面上支解的人体,把观众带入一个抽象,深奥而又实实在在存在的境界;他也迷恋于对照相写实的人体和光线的描绘,并倾注了对唯美的全部追求。美的物体,各种肌理的不同感受以及物体的外表,光线等等,这些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相关的因素同样也表现在桑多菲的作品中,然而他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
桑多菲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他卓越的艺术才能,更凭借与他独到的发现的眼光,即对人世百态,他有自己独特的评价。可以说,他的艺术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真。 桑多菲的艺术融会古今的艺术语言,他笔下的许多女性涩苦幽情,不胜怜怨。在表达女性情欲的诱惑方面,他的手法多种多样,他肢解人体,抽象、栽植;他迷恋照相写实人体和光线的描绘,倾心唯美的迫求,感受人与物的外表、光线,肌理等等……。
在巴黎他画人体这个主题画了三十多年,个性狷介,不愿从属于任何的术潮流。在生活中他善于社交常常是巴黎精英俱乐部很受欢迎的座上宾,而在艺术上,他却是一个孤独的求索者。
站在艾斯特凡·桑多菲绘画作品的面前,任何一个人都会被一种魔力所攫取,使得你无法呼吸。从画中透露出来的气息让你深深地陶醉其中,不知道是画中的情境连通了你的思想,还是你读通了画中作者的思想,或是两者接触的刹那而契合了。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桑多菲看来,绘画就是一种个人哲学,所以它是不能仅仅靠学习来掌握,而需用思考才能表达你的情感。对一个画家而言,精神与灵魂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顺着天性去做事,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在他的绘画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源自内在理念的和谐与静谧。画家并不想客观地再现物象,而是在精细刻画的同时,用沉思这一行为来构成他的非常具象的虚幻灵魂。如此一来,他的作品就超出了模仿与象征意义上的束缚,成为当今视觉艺术世界里独特的一枝奇葩。
桑多菲的绘画可以简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肖像创作,其中自我的肖像占了很大一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处在一个没有边际、没有风景的背景里,并且时常被淹没在浓重的人造光影中。作者以红和蓝两种色调为主,一暖一冷,创作出浮雕般的虚幻效果,在他那平滑光洁的画面里,运用了局部的模糊化处理,戏剧性的姿势、消隐的身躯和点缀物的设置无不意味着一种个人虚构的事实。如作品《家庭》的描绘,鲜艳色彩和人物夸张的表情,体现出消费时代广告画的影响。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作者第二个时期,作品偏重于描绘通过对肉体的束缚,以变形来透露出情欲、痛苦、绝望、恐怖,甚至憎恶复杂的情感交织,人体成为激烈的情感强度的直接体现。作者想要表现一种被社会中暴虐的、虚伪的和非自然的压迫,画面依然采用一种虚无的空间,而凸显在空间中的那部分躯体,在光与影的隐现之中,诉说着真实与虚幻。由于画家经常在画室中借人造光来创作,作品以暗色调为主,在粉色的人体上加入蓝色调,显示出淡淡的伤感;作者在这个时期也开始画一些手臂、头颅、躯干和摆在桌上的鱼等。作品中的背景则往往是画室里凌乱的一角,残破的墙壁上有着明显视觉冲突的污迹,桑多菲喜欢增加斑点和污痕来弄脏墙面,这并非出于偶然的效果,而是他精心的设计,就像人体上表现出来的血管和经脉一样清楚。
第三个时期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他以娴熟的技法,丝丝入扣地表现逼真的人像,题材也以女性肖像和人体代替了过去的自画像,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一种近乎唯美的倾向。画家用理性的笔触细腻而含蓄地传达一种纯粹视觉的真实,同时在次要部位加入了写意性涂刷,以烘托主要部位细致入微的刻画。在桑多菲的女性人物中没有安格尔笔下的圆润与肉欲,也没有巴尔科姆·格林的那种含糊的装饰风格,而是真真切切地自然存在。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在他的《绘画笔记》中写道:“当我想要画一个女人时,首先我会赋予她一种典雅,一种魅力,重要的是赋予她内在的东西。”桑多菲也是这样变现的,但他不是像马蒂斯那样用简化的手法,而是采用了照相般的精细刻画,让女人体的魅力逐渐地释放出来,并拥有更广泛、更人性化的意义。在《苏茜》这幅作品中,一个背朝观众回头凝思的女性被画家定格于瞬间,纤细的柔发、白皙的皮肤和点缀的羽毛都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好像静静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地存在着。当他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把其余的部分用逸笔随意拂过,与精细的描绘形成强烈对比,这也许是画家想要表达的一种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情境。
今天绘画的功能被照片、电脑等多媒体的出现所吞噬,但绘画的创造性和手绘的技巧仍然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桑多菲为了强调绘画的存在性和其他非绘画性图片的不同,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暗示性的对象:调色板、油画笔、画架等。这似乎是对绘画自身独特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保护。桑多菲是一个对社会悲观的人,但对于个体却又是积极乐观的,这种矛盾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让观赏者体会到。
人们说艺术反映时代,但桑多菲却对此并不认同,他曾说:“艺术,不论好坏,总是起先兆的作用,它反映的是即将到来的时代。至于我的绘画,我不想反映任何时代,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只想反映我自己的思想。”在今天的画坛看来,桑多菲同西班牙当代画家爱德华多·纳兰霍有很多相似之处,在逼真描绘物象同时都传达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2006年,桑多菲终于在自己的祖国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了自己的作品回顾展。虽然他曾在纽约、巴黎、巴塞尔、哥本哈根等许多地方举办过个展,而这次回国展却显得格外的亲切;次年又在匈牙利东部城市德布勒森举办展览。在当代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领域里,桑多菲并没有从形式上汲汲追求创新,而是立足于传统的技法,并从思想内容上不断挖掘当代人的情感,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汇,即细腻而虚幻,来阐释艺术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