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汝清,山东博兴人。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历任上海警备区宣传副股长,医院副政委、党委秘书、教导员,十五师直工科副科长,江苏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曾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三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图书信息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
图书信息黎汝清中国现代军事纪实文学:皖南事变
[1]
作者: 黎汝清 著
出 版 社: 大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801713025
所属分类: 图书 >> 政治 军事 >> 军事 >> 中外战争纪实
定价:¥39.80
编辑推荐这是一部具有突破性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
这部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不是《百年孤独》,不是《世界末日之战》,它有中国古典军事文学真实而浪漫的情节,有纪实小说型的确凿的历史依据。真实性是它的生命,思辨性是它的灵魂。
这部近60万字的长篇,出自60岁老作家黎汝清之手,尤为可贵。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政治上大胆而审慎的、文学史学方面丰富而缜密的、军事上有研究价值的、社会学哲学方面思虑颇深,教训深刻的多功能的巨制。它具有斗争史诗和心灵史诗交融的特点。它值得有识之士、有心之人一读。
它不是《百年孤独》,不是《世界末日之战》,它有中国古典军事文学真实而浪漫的情节,有纪实小说型的确凿的历史依据。真实性是它的生命,思辨性是它的灵魂。
作者简介黎汝清,山东博兴人。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历任上海警备区宣传副股长,医院副政委、党委秘书、教导员,十五师直工科副科长,江苏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曾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三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冬蕾》、《万山红遍》(上、下)、《叶秋红》(上、下)、《故园暮色》、《故园夜雨》、《芳茗园之夜》等,儿童文学集《秘密联络站》,诗歌散文集《在祖国的土地上》、《青凤岩》、《战马奔驰》,中篇小说《我守卫在桃花河畔》、《自由》。
目录序
第一卷 事变前
第一章 项英、刘厚忠、今井武夫、陈部信行
一 1940年12月26日的夜晚,项英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时刻
二 两个截然相反的战略方针:一个向北,一个向南
三 忠顺与服从,给项英带来些许安慰
第二章 项英、周子昆、赵令波
一 蒋介石消灭皖南新四军的三部曲:后逼、前堵、中打
二 肩负重任的参谋处长
三 一封无聊的检举信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第三章 叶挺、林志超、顾祝同
一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二 上饶,三战区长官部丰盛的午宴
三 顾祝同的书房,不谈政治,只谈艺术
四 顾祝同的书房,不谈当今,只谈历史
五 大包围之势已经形成。灰日密电。叶挺、林志超上饶之行
六 重庆——上饶的载波电话。第一次通话。不走要打,走也要打
第四章 项英、白沙、叶挺、袁国平、周子昆、赵令波
一 项英情绪反常
二 富田事件说明了什么?
三 军分会会议上的叶挺
第五章 叶挺、项英、周子昆、赵令波
一 无知笑有知,是可悲的。真理屈从于谬误,更是可悲。世上有多少被打碎的唐碗?
二 项英的权威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 赵令波标示的北移路线图和项英倾向性的说明
四 叶挺对开进路线的严峻质询,赵令波的严重不安
第六章 林志超、赵令波、叶挺、项英、袁国平
一 处长和科长
二 林志超慷慨陈辞,军分会的气氛却不适宜这种讨论
三 项英的心理状态令人费解,发人深思
四 项英轻而易举地拨正了会议的航向,战舰终于按着舰长的意向开航
第七章 林志超、林志兰、郑芳雪
一 作战科长的独自
二 哥哥和妹妹
三 十四年前
第八章 林志超、赵令波、周子昆、叶挺、项英
一 大局、大局,叶挺治疗创伤的良药
二 在司令部的会议上,林志超感到了自己的孤立
三 在权力面前,真理也会低头。作战科长被排除在制订作战计划的人员之外
四 棋子并非一家走
第九章 林志超、郑芳雪、王自中、吴民三、陈家庆
一 江边小镇,发生了暗杀,弥漫着反共气氛
二 邀请、便饭、畅叙、懊丧,佯装兴致勃勃地欣赏《四顾山赋》,暗下决心断绝与女教师的来往
三 突然邂逅,实在意外,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四 1938年冬天,潇潇雨夜,在峨桥镇敌伪税务所里发生的故事
五 决裂
六 工兵连长
第十章 陈冠群、郑芳雪、陈家庆、周飒琳
一 陈冠群对外甥女坦诚的教诲
二 夜阑人静,灯火昏昏,姨妈像在梦幻中向甥女倾诉,甥女也像在梦幻中倾听
三 章 家渡之夜,惊人的发现,但她还是失算了
四 没有看到包里的东西,却知道那是赃物
第十一章 项英、吴民三、包忠良、陆绍泉
一 皖南人民奇异的送别式
二 真正的日理万机
三 这是项英最激动最幸福的一天,忘记了许多不该忘记的东西
第十二章 郑芳雪、赵令波、周辗琳、林志超
一 一错再错,她得到了极多的同情和极少的帮助
二 参谋处长的章 家渡之行
三 林志超的怒火
第十三章 赵令波、闻瑗、陈冠群、陈家庆
一 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威、备陈利害的情书
二 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
三 叔侄二入。上官云相的密令。闻瑷的成功
第十四章 项英、赵令波、郑芳雪、叶挺
一 管闲事的人太多,项英绝不允许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存在,只是没有时间彻查
二 中央不信任我,群众却信任我
三 一份极有研究价值的电文
第十五章 林志超、叶挺、项英、赵令波
一 伟大的哀伤,伟大的别离。人类最伟大的感情,在别离中,发出亘古不灭的巨响
二 忍无可忍
三 新的敌情到了,中央的指示也到了
四 暴风雨前
第十六章 顾祝同、上官云相、陈冠群、陈家庆
一 三战区断绝通讯联系是明智的吗?
二 “幸好项英不是蔡松坡”
三 搜捕
第十七章 叶挺、项英、梁朴、赵令波、林志超、王自中
一 严冬罕见的暴风雨,必将载入史册
二 “军长,若是提前半天就好了!”
三 断桥
四 渡口
五 前景如何?无可奉告。军长却作了艺术性的回答
第二卷 事变中
第十八章 林志超、白沙、项英、叶挺、赵令波、周子昆
一 茂林,乐以忘忧的联欢晚会
二 历史,是不应忘记的,只有照本来面目写出的历史,才有价值
三 军事会议
四 打不好也走不好
五 新的情报到了,项英决定轻装
第十九章 蒋介石、陈布雷、顾祝同、陶希圣
一 重庆与南京的电影广告
二 皖南来电
三 山城风雨
四 《我的奋斗》与《中国之命运》
五 “知我者陶公也!”
六 国际风云
第二十章 项英、叶挺、周予昆、袁国平、赵令波、林志超
一 利弊权衡,举棋难定
二 中央来电
三 历史将要责罚我们的
第二十一章 项英、周子昆、林志超、袁国平
一 丕岭山口出现了严重阻塞
二 胜于无形,无人称智;兵不血刃,无人言勇
三 沉重的时刻,严峻的抉择
第二十二章 项英、周子昆、袁国平、林志超
一 斯大林赠送的手枪救了他
二 新梦与旧梦
三 忠心的随从副官
第二十三章 叶挺、郑冬生、林志超、林志兰
一 万里人南去,三秋雁北飞
二 不利于作战的心理因素
三 报凶信的人
第二十四章 叶挺、赵令波、林志兰、梁朴、林志超
一 弛是皖南战场上的布留赫尔还是格鲁希
二 寻找
三 电文往还,中央的考虑与中原局的考虑有所不同
第二十五章 林志超、白沙、王自中、郑冬生
一 从星潭到高坦,白沙的第一篇战地札记
二 在星潭前线
三 在工兵连
四 在王自中的草铺上
五 记者用狡猾的办法,看到了人生的隐秘
第二十六章 王自中、莲姑、白沙、项英
一 工兵连长的爱情
二 莲姑事件和项英的决定
三 在状元岭下
第二十七章 叶挺、梁朴、项英
一 在通往石井坑的隘路上
二 叶挺的失误
三 项英回归
四 历史的局限
第二十八章 叶挺、林志超、王自中
一 根据地图与情报决定的突击方向
二 滴血的夕阳
三 不成功的突围
四 东流山371高地
五 林志超的觉醒。天才和蠢才是连在一起的
六 这是一步错棋
第二十九章 叶挺、白沙、郑芳雪
一 叶挺巡视营地
二 山洼里的歌声
三 未被理解的中央来电
第三十章 白沙、郑芳雪、项英
一 白沙战地日记
二 命运之神,不让他们见面
三 项英的思索、自省与自辩
第三十一章 白沙、项英、周子昆、叶挺、郑冬生
一 军令难违
二 建议提的不是时候
三 破釜沉舟,叶挺杀马。白沙战地日记
四 东流山之魂
第三十二章 顾祝同、上官云相、周恩来、唐明昭
一 万福村与上饶
二 周恩来的电话
三 上官云相司令部发生的一幕
第三十三章 林志超、叶挺、梁朴
一 军部在哪里?
二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三 这是党的命令
第三卷 事变后
第三十四章 蒋介石、陈布雷
一 “布雷,你研究过毛泽东吗?
二 一代枭雄感到对手的强硬
三 “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
四 风波亭畔
第三十五章 赵令波、林志兰、周佩琳
一 柔肠寸断的少女,森冷无情的姑娘
二 一张美丽的照片,曾在哪里见过
三 故友重逢,故情未萌
四 供词
第三十六章 袁国平、郑芳雪、谷学清、项英、刘厚忠
一 自戕
二 危难中的救援
三 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四 对周恩来皖南之行的回顾
第三十七章 白沙、镜心法师、村姑
一 是邂逅还是机缘?
二 白沙的突围日记
三 突围日记续
四 突围日记续
第三十八章 陆绍泉、郑芳雪、林志兰
一 两份调查
二 在危楼中
三 生死牌
四 几页日记引来几多泪水
第三十九章 林志超、项英、周子昆
一 救了别人,自己却未能脱险。三年游击战争生活的重现
二 成功与失误。坏消息和好消息。草棚六天。无所作为
三 赤坑山相聚
四 林志超接受了总结事变的任务,他却一片茫然
第四十章 项英、林志超、周子昆、刘厚忠
一 随从副官的反常表现
二 没完没了,节外生枝
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全军惨败到底挽救了谁?
第四十一章 项英、白沙、林志超
一 一个不合格的游击队员,竟然要留在皖南打游击
二 仍然不想去江北
三 未完成的自传
四 最后的觉醒
五 第一次冲突
第四十二章 王自中、陈家庆、莲姑、吴民三、包忠良
一 不成功的审讯
二 陷阱
三 相聚
四 四顾山的密林里有一个烧炭棚
五 正等肉下锅,兔子来敲门
六 展望是美好的,结果将如何?
第四十三章 刘厚忠、林志超、白沙
一 从忠诚的保卫到残忍的凶杀
二 凶手,一把人生哲学的解剖刀
三 项英墓前
四 悬案待结
第四十四章 尾声
附录二 为顾全大局挽救
(一)关于行动者
(二)关于防地者
(三)关于编制者
(四)关于补给者
(五)关天边区者
(六)关于团结抗战之大计者
书摘插图第二份电文,又是一剂更辣更苦的药,是毛泽东、朱德联名打给他一个人的:
……关于销毁机密文件是否执行,你应估计到在移动中可能遇到特别困难,可能受袭击,可能遭损失,要把情况特别看严重些。在此基点上,除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外,必须把一切机密文件统统销毁,片纸不留,每日收发稿件随看随毁,也不要带在最可靠的同志身上,并预先研究遇危险时如何处置。此事不仅军部,还要通令皖南全军一律实行,不留机密文件片纸只字,是为至要。在八天前(12月18日)毛、朱、王曾来电指出:“秘密文件必须烧毁,严防袭击……”现在又接上电,使项英领悟到:重申销毁一切机密文件是强令他北移的最后通牒。从电文里既看到中央冷峻的破釜沉舟的决心,也看到了北移的危险。“政委,要不要给……”机要秘书盯视着第一件电文上袁国平和周子昆的名字。在通常情况下,项英在签“项已阅”时,应附有“即转袁、周”。“啊!不必了,”项英似乎在想着别的,“我会告诉他们的。”
“政委,早些睡吧!”机要秘书不忍心审视政委那凄苦的脸,收起报夹,悄然退了出去。
项英凝视着粉墙,吸着烟,困惑、迷茫的轻雾在他面前缭绕,布满血丝的眸子里涌聚着难以尽述的感情:他一向认为自己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纵览国际风云变幻时,表现出一种人杰气概。可悲的是,中央对形势的分析,跟他背道而驰!项英认为,全党、全军,只有他领导了敌后三年游击战争,他是无可非议无可替代的游击战术的权威。他写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对于当前抗战的教训》一书,把游击战争的经验进行过高度的概括,那就是两个字:“边”与“山”。
所谓“边”,就是两省两县或三省三县交界之处,那些“三不管”的地方:粤、赣边区;湘、鄂、赣边区;闽、浙、赣边区,湘赣边区;鄂、豫、皖边区……试看,编为新四军的南方八省游击健儿,哪个不来自“边”呢?所谓“山”不言而喻。三年游击战争能够坚持到底的,哪支游击队离开过山呢?中央,却让新四军东进,进入宁、沪、杭三角洲;北移,进入两淮、苏北大平原,不但平原,而且还有水网。
项英认为,东进、北上,有五大不利:宁、沪、杭三角洲,是中国大地主大军阀大资产阶级(也就是江浙财团)产生发展的福地;是冒险家的乐园;是蒋介石集团的大本营;在“统一战线高于一切”的时候,去触动蒋宋孑L陈四大家族最敏感的神经,是不明智的。一不利也。日寇占领上海、南京、杭州之后,此地区又成了日、汪的心脏地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二不利也。这个地区,工商业十分发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五分之三,是蒋、日、汪三方势在必争的经济命脉地区,斗争的尖锐与复杂,可想而知。如果新四军再挤进这个地区,并寻求发展,必然引起国共冲突的加剧,日寇、汪伪也绝不会容忍新四军坐大而袖手旁观,我军必然处在蒋、日、汪三方夹击之中。三不利也。这个地区,多系平原水网,蒋、日、伪均占有火车、汽车、轮船等等交通之利,而我军则无处躲藏和隐蔽,既不能像华北平原那样挖地道、交通沟,更不能像山区那样在丛林里周旋,四不利也。北进之后,皖南必然丧失,这就丢掉了发展江南革命的战略支撑点,五不利也。
这种战略上的巨大分歧,自然就潜在着巨大的危险。中央批评项英“株守江南”,“株守”二字,在韩非子的寓言里,颇带讽刺意味,含有注定落空的结论。
项英承认是在“株守”,却不承认其中含有失败的成分。他的远大的谋略,他的灿烂的业绩,恰恰在这“株守”上,他确信自己在这一点上,有着独具的战略远见。同样的词,会因成败变更其价值和性质。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难道“株守”和“待机”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同义语吗?项英认为中央不理解他的战略,甚至不信任他!在新四军刚刚筹建之始就批评他丧失了党的立场,这绝不是信任的表示。
深夜的寒气,袭来一阵阵悲凉。“不走是不行了!”项英暗自思忖。即使他迟钝到麻木的程度,也不会感不到那份暴跳如雷的电文的不可抗拒性。几年来,他殚精竭虑、梦寐以求的南进计划,成了泡影,他的勃勃雄心在高声喊叫:“不!”
项英拍案而起,又回到窗前。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上传来轻缓的脚步声和低沉急促的口令声,警卫连战士在换岗。这声音,比往日更为诱人,甚至产生了一种超常的魅力。
他拉开与军装同样布料做的灰色窗帘,四顾山那朦胧的巍峨的峰巅,只能用意识的眼睛,才能看清。那是1938年的深秋,他偕同袁国平、周子昆和《抗敌报》的记者自沙,登高望远,纵论国内大势,畅谈国际风云,他的伟大的南进计划,不正是在那座高高的山峰之上萌生的吗?
那一年10月21日,广州失守,25日,武汉沦陷,第三战区落进敌寇南北夹击的铁钳之中。项英判断,野心勃勃、攻势凌厉的天皇武士们,必然打通浙赣线和粤汉线,以沟通南北的联系;顾祝同的长官部和他的部队,必然向闽、赣、云、贵溃退;驻守皖南的新四军,便可以乘势跟进,在新的敌后——黄山、天目山、武夷山地区,迅猛地发展游击根据地,远征闽、浙、粤,甚至很快就可以恢复当年的中央老苏区。长江之南,半壁河山,尽在我手。
这是何等宏伟的图景啊!项英已经不止十次地看到:祖国南方的万山丛中旌旗高扬,听到新四军健儿在大江南北纵横驰骋的哒哒马蹄声。他用想象去虚构、去补充、去美化这个目标。在多次梦中,他看到日寇那带铁钉的皮靴,踏着浙赣线、粤汉线的铁轨,卡卡地向前推进。一想到此处,项英就产生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中央对他的历次批评,只能使他愤慨,却不能使他愧疚。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