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人物简介曾永平,1960年1月生,博士,现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1月获中山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1989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化学物理硕士;1991年12月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化学物理专业)。
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 (2008年终期评估为优秀),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资助,2007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目前担任国际环境科学主流刊物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副主编、Chemosphere编委,水资源领域主流刊物Journal of Hydrology副主编,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编委,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亚太地区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与化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1]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近70篇(以第一兼通讯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40余篇),其中在国际环境科学界权威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简称ES&T)上发表论文23篇(第一兼通讯作者或通讯作者为14篇)。科研简介多年来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近海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再循环和扩散规律及其在水生物中的富集与毒理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深海沉积颗粒再悬浮和海流漂移作为沉积污染物再循环和扩散的机理,确认了沉积物成为二次污染源的可能性。相关成果曾被国际环境科学界权威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专题介绍(ES&T1999,33, 60A)。近年来针对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展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重点探讨:(1)流域尺度下有机污染物在各环境介质间的过程机制与通量;(2)持久性卤代化合物在食物链的迁移富集活性及其相关的生态和人体潜在健康风险;(3)新型被动采样技术的研发并用于水环境质量和生物可利用性的评价。其中对典型食用鱼类持久性卤带化合物浓度分布及人体暴露水平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ES&T在发表相关成果的同时进行了专题介绍(ES&T2007,41, 1803-1804)。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论文90多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60余篇),其中在ES&T上发表论文28篇(第一/通讯作者为19篇),并入选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基本科学指数(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环境和生态高引用率科学家目录。[1]承担课题1.2004-2007,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执行中(项目负责人);
2.2006.1-2009.12,"环境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执行中(项目负责人);
3.2006.1-2009.12,"持久性卤代烃的区域环境效应及生物链迁移的微观调控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执行中(项目负责人);
4.2006.1-2008.12,“理论环境化学”,国家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执行中(国内合作者);
5.2007.1-2010.12,“广东省典型海水养殖区毒害物质的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执行中(项目负责人);
6.2007.1-2009.12,“SPME技术作为仿生探针用于原位评估沉积物中疏水性有机物生物可给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可行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执行中(项目负责人)
7.2007.1-2009.12,“综合治理珠江流域典型河道黑臭的示范技术”,2006年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执行中(项目负责人);
8.2008.1-2010.12,“基于固相微萃取原位被动采样技术评价环境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自由溶解态浓度与生物可利用性的应用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题课题,待启动(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