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寻芳草·萧寺记梦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纳兰性德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寻芳草·萧寺记梦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②。薄嗔佯笑③道,若不是恁④凄凉,肯来么。
来去苦匆匆,准拟③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著琉璃火⑧。[1]
注释译文【注释】
①萧寺:佛寺。相传梁武帝萧衍造佛寺,命萧子云书飞白大字“萧寺”。后世遂以萧寺为佛寺之称谓。
②吟和:吟诗唱和。
③薄嗔:佯笑:假意嗔怒、故作嗔怪。
④恁:如此。
⑤准拟:准备、打算。郭应祥《减字木兰花》:“缓歌一曲,野鹜纷纷都退缩。不用多杯,准拟花时日日来。”
⑥瑠璃火:此指琉璃灯,即用角质透明的灯罩遮罩之灯火。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云:“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蒋捷《女冠子·元夕》:“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
【译文】
心死如灰的容若,漠观春花,遥望秋月,满腹悲苦,一心凄凉,谁解他的心事,又有谁来慰藉他的忧伤?肯来么?肯来么?容若还在人世,玉人已上天堂。人间天上,生死相隔,纵是不甘尘缘未断,也只能“两处鸳鸯各自凉”。[2]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记梦之作,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怨离之情。上片写梦境,以问句开端,又接以梦中情景的描写,刻画了在梦里与伊人相会,和她那娇嗔佯笑的动人形象。过片说好梦不长,来去匆匆,所望这欢会能到“晓钟敲破”之时,却忽而梦断,令人不胜怅惘。结穴处以空对孤灯之景绾住,扑朔迷离,耐人寻味。黄天骥在《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中说:此篇有类柳永词的风格,“但在轻倩的格调后面隐藏着变徵之音,使旖旎温馨归于惨淡。这一点,又大大不同于柳永。”[3]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 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朝著名词人。其祖于清初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进的首辅之臣。容 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塞疾而殁。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于词。其词现存349得。刊印为《侧帽集》和《饮水集》两册,后多称《纳兰词》,他的词清新婉丽,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后世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