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模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含义社会模仿指的是个体在非控制性社会刺激作用下,以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为模本,作出相类似行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简称模仿。社会模仿包括三种成分:模仿者、榜样者(或称被模仿者)和模仿内容。模仿内容以外显行为为主,如表情、姿势、行为方式、动作等。模仿榜样者的行为总是以自己的期望为准则,即模仿者总是模仿自己所希望、所倾向、所喜欢的行为。

分类社会模仿分为两大类:①无意模仿。模仿者没有明确的模仿动机,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榜样者。②有意模仿。模仿者有明确的模仿动机,自觉地模仿榜样者。有意模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初级有意模仿,指模仿者不理解榜样者行为的原因和意义,只是机械地仿照榜样者的行为的一种模仿;另一种是高级有意模仿,指模仿者理解榜样者行为的原因和意义,经过思考,有选择地仿照榜样者的动作的一种模仿。有时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可以互相转化。

研究状况社会模仿动机的产生由好奇、消除焦虑、适应环境、获取进步等因素引起。影响模仿的因素主要有3种:①年龄。模仿倾向和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小越容易模仿。②社会地位。一般认为模仿倾向和社会地位成反比,即社会地位越高的人,模仿倾向越小。③相似性。模仿者和榜样者相似的地方越多,越容易产生模仿。

最早对社会模仿进行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家G.塔尔德。他在1903年宣称:“社会就是模仿”,并提出了模仿三法则:①斜坡法则。社会下层的人喜欢模仿社会上层的人。②几何级数发展法则。模仿一旦开始就飞速发展。③先内后外法则。一个人总是先模仿本地文化,以后模仿外地文化。对模仿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他以看电影为实验手段,对模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指出模仿是可以通过外部有目的刺激而引起的,模仿是一种社会学习。

作用社会模仿在社会生活中相当普遍,它的积极作用很明显,主要是:①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②人们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③有利于个体实现社会化;④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和发展。但是,在某些情境中,模仿也有消极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