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凄凄切切是清代纳兰性德的词, 本篇结句“触绪添愁”点明主旨。通篇摹景。而其景象皆令人倍感凄凉。砧杵声,乱蛩声,燕去楼空,弦索抛残,晓风残月,无不是惨淡凄绝,故而本就相思无绪,此时则更为伤情彻骨了。
目录
作品慨况作品原文作品注释作者简介
作品慨况【作品名称】清平乐·凄凄切切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纳兰性德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清平乐·凄凄切切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①。梦里砧声浑末歇,那更乱蛩②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③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④添愁。[1]
作品注释①黄花节:谓深秋时节。黄花,菊花。②乱蛩:杂乱鸣叫的蟋蟀。
③弦索:弦乐器之弦,代指弦乐器,如琵琶、筝等。
④触绪:触动了心绪。[2]
作者简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有清一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患了一种语焉不详的寒疾,七日不汗而亡,卒年31岁。31岁的纳兰为长他一岁的康熙皇帝当了9年贴身侍卫,卒年时的品级为武官正三品。先祖为蒙古人的纳兰祖姓土默特,在部族战争中土默特祖先侵占了叶赫纳兰部族的地盘之,合族迁居叶赫地,索性连姓氏也改为叶赫纳兰。在后来的部族兼并征战中,叶赫部族又为爱新觉罗部吞并。爱新觉罗谋夺天下之后,称皇称霸,而叶赫部的子孙只能隐忍地称臣称奴。在这种压抑气氛中成长的纳兰,淡化了居其地姓其姓的先祖血脉贲张的一面,变成了一个期期艾艾、幽幽怨怨的汉族式文人。纳兰22岁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成为康熙的一名警卫员,除了追随康熙皇帝的侍卫生涯,纳兰自己魂牵梦萦的生活,便是在自家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宅园、别墅中,与一班好友欢聚一堂,谈诗论文。他一生所交挚友,都是当时一流的汉族文人。纳兰出手大方,常常在自家招待这些汉族文人,他身为权臣的父亲聚敛的不义之财为纳兰的豪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