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南乡子·泪咽却无声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泪咽却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1]
注释译文【注释】
①何处句:谓何处是当年使吴钩染血的争战之地呢?淬,浸染。吴钩,宝刀,形似剑而曲。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命人作金钩,后有人杀掉自己的儿子,以血涂于钩上,铸成二钩,献给了吴王。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来泛称宝刀、利剑为吴钩。
②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炎灵遗剑玺,当涂骇龙战。”
③韶华:美好的年华。
【译文】
此篇前景后情,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据、古今同梦的悲慨,大有苏东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上片以问句起,已见悲凉凄怆之情调,下接以荒城“枕碧流”和当年争战地的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更加突出了这种迷惘哀伤的情调。下片抒怀,表达了人间若梦的哀感,其落句“多少英雄只废丘”是这种哀感的点睛之语。
作品赏析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诗人望着古战场,感慨万千。他觉得在战场上,过去多少英雄横戈跃马,而现在,英雄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战场上只剩下荒烟蔓草。词的调子,显得悲凉,寄托着凭吊兴亡的哀思。”(198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
作者简介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有清一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患了一种语焉不详的寒疾,七日不汗而亡,卒年31岁。31岁的纳兰为长他一岁的康熙皇帝当了9年贴身侍卫,卒年时的品级为武官正三品。先祖为蒙古人的纳兰祖姓土默特,在部族战争中土默特祖先侵占了叶赫纳兰部族的地盘之后,合族迁居叶赫地,索性连姓氏也改为叶赫纳兰。在后来的部族兼并征战中,叶赫部族又为爱新觉罗部吞并。爱新觉罗谋夺天下之后,称皇称霸,而叶赫部的子孙只能隐忍地称臣称奴。在这种压抑气氛中成长的纳兰,淡化了居其地姓其姓的先祖血脉贲张的一面,变成了一个期期艾艾、幽幽怨怨的汉族式文人。纳兰22岁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成为康熙的一名警卫员,除了追随康熙皇帝的侍卫生涯,纳兰自己魂牵梦萦的生活,便是在自家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宅园、别墅中,与一班好友欢聚一堂,谈诗论文。他一生所交挚友,都是当时一流的汉族文人。纳兰出手大方,常常在自家招待这些汉族文人,他身为权臣的父亲聚敛的不义之财为纳兰的豪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