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招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刘招华:

头号大毒枭刘招华是被公安部门通缉的特大毒犯,1995年,刘招华开始制造冰毒,几年间,他生产,运输,贩卖的冰毒量达18吨之多,创下当年的世界之最,曾经当过武警和法警的他自恃聪明绝顶,以为自己具有极强的反侦察能力,狡诈残忍的刘招华与警方周旋了九年之久,2005年3月5日,在他40岁生日这天终于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

涉嫌生产、贩卖冰毒的毒枭刘招华逃亡9年,一次次逃脱警方抓捕。2005年3月5日凌晨,支队50多名官兵赶到福安市,配合公安机关抓捕刘招华。这是一栋三层民宅,厚重的实木门紧紧关闭。“破门突击!”参谋唐经军和士官蔡龙樟、洪桂林3人同时抬脚踹去,15厘米厚的实木门轰然倒地。刘招华的保镖李华听到响声刚爬起床,乌黑的枪口已对准了脑门。蔡龙樟冲上二楼,对着床上的大个子来了个猛虎扑食,将其两手牢牢按住。“他就是刘招华!”官兵们兴奋地喊道。2000年以来,支队配合公安部门执行禁毒作战任务十几次,抓获制毒贩毒骨干分子60多人。

1995~1999年,福建省福安市人刘招华先后伙同郭锐荣、陈炳锡(已起诉)等人在福建省福安市、广东省普宁市、宁夏银川市等地制造毒品甲基苯丙胺(即冰毒)18吨多,并将部分毒品运到广州等地贩卖,从中获利3100多万元。

2004年11月24日,在公安部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38万元追捕刘招华时,其手下马仔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三人先后为其提供财物和隐藏处所,帮助其逃匿。

2009年9年15日上午10时左右,经最高法院核准,疯狂制造冰毒12.36吨,非法牟利3100万元的“头号毒枭”刘招华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刘招华曾在福建、广东普宁、宁夏等地大肆制毒。1999年11月,刘招华从银川运回广州的11.8吨毒品被警方查获,当时从广汕公路独立一号仓库里搬出的冰毒(甲基苯丙胺)堆满了整整一个篮球场。这是1998年全世界查获冰毒的总和。同月,公安机关在普宁市一毒品藏匿点搜出冰毒1.28吨。

2007年6月26日,刘招华因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被广州中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刘招华提起上诉。2008年,广东省高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经最高法核准,2009年9年15日刘招华被执行死刑。

至此,中国四大毒枭刘招华(福建福安人)、陈炳锡(广东普宁人)、张启生(广东普宁人)、谭晓林(云南人)已全部被执行死刑。

●刘招华其人:

·1983年入伍前,在福安市赛岐镇汽修厂当学徒工;

·1983年11月,应征入伍,在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当兵;

·1985年7月至1987年7月,在武警福州指挥学校学习后勤专业(中专);

·1987年7月,被提升干部,任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正排职助理员

·1988年1月,任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正排职干事。在此期间曾代理司务长,因贪污公款145.15元受到支队行政记过处分和团内严重警告处分;

·1989年12月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被安排在福安市人民法院任司法警察

·1994年12月,辞去法警职务;2005年3月,涉嫌制毒被抓;2006年6月26日,在广州受审。

●刘招华的生死迷途:

1996年5月底,在福安市赛岐镇,刘招华的第一家冰毒工厂开工,首批生产出20~30千克冰毒。

1997年,刘招华躲到三亚,并娶了第二个妻子。

1998年,刘招华在广东普宁造出一吨多冰毒。

1998年底,刘招华“转战”宁夏银川,生产了近30吨冰毒。

1999年11月3日,刘招华回到广州,再次案发,骑自行车逃出广州。

1999年底至2000年初,刘招华蛰伏在青岛一套民房中经营彩票。

2000年,举家移居桂林漓江花园185号。

2004年底,潜回福安老家。

2005年3月5日被捕。

2006年6月26日,在广州受审。

2007年6月26日,一审被判死刑。

2008年4月18日,广东省高院二审开庭

2008年6月25日,广东高院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09年9月15日上午,在广州执行死刑,终年44岁。

●大毒枭刘招华蜕变全程:从精干法警到逃犯

蜕变之路 从月入50元法警下海后惊人暴富

时报讯 (特派记者 胡非非)在平潭部队服役时是一个出色的武警;以正排级干部转业到福安法院担任法警时曾立“三等功”,是法院的“先进工作者”;被市里抽调去招商引资后,刘招华辞职下海办厂,直至因制造冰毒被通缉四处逃亡最后落网……信息时报记者近日前往福建,试图从刘招华的“传奇”人生中,探寻其复杂的人性和堕落的轨迹。而刘招华曾经短暂工作过的福安法院,无疑是其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能打”的法警

“那小子是个人才,当过武警,受过特种训练,很能打。”

6月22日,大雨。福安法院法警大队办公室里,几名法警围坐在一起闲聊。

对从法警大队走出去的刘招华,他们并不陌生。刘招华的“传奇”经历早已传得神乎其神,但他法院工作的经历却是短暂而平淡的,他们只能零星地从一些老同志嘴里获知点滴。

“我们都是在他(刘招华)后面进来的,连我们队长都比他晚,原来跟他一起工作过的现在都不在队里了,”一名法警说,“他是武警转业安置到法警大队的,因为当过兵,所以‘很厉害’,工作干得不错,还立过‘三等功’,得过‘优秀工作者’”。在这些年轻人看来,刘招华绝对是当时法警队的业务骨干和精英,凭他的能力,如果继续留在法院工作,前途不可限量。

“那小子是个人才,当过武警,受过特种训练,很能打。”聊起当年的刘招华,在福安法院工作多年的小陈说:“他的身手在法警中绝对是一流的,四五个法警都按不住的凶犯,他一个人就能弄倒”。因为业务能力突出,刘招华立过功,受过表彰。

一个“好青年”

当年好学上进、工作出色的刘招华给人以“好青年”的印象。

在同事眼中,刘招华为人谦恭和蔼、乐于助人,是个好人,大家几乎挑不出他什么毛病。当年好学上进、工作出色的刘招华给人以“好青年”的印象,颇受领导赏识。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有了后来作为法院唯一一名干部被抽调去招商引资的机会。

刘招华在福安法院工作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市里抽调去招商引资,此后消失在同事的视野中。大家对刘招华的印象,也永远定格在那个“好青年”上。离开法院的刘招华在外面究竟干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法院的老同志张道明(化名)说,刘招华慢慢转变直至走上制毒的不归路,差不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他出去了,没人管了,不像在部队和法院时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慢慢就变质了,人都是会变的嘛!”

第一桶金

刘招华慢慢转变直至走上制毒的不归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一名熟识刘招华的老同事说,刘招华很要强,渴望出人头地。当时他的工资只有50多块钱,对于一个家境贫寒受够穷困折磨的人来说,这点可怜的工资远不能让刘招华满足,他曾不止一次地抱怨工资低。就这样,“前途无量”的刘招华选择了提前离开,开了福安法院“下海”的先河。

一名知情人说,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当时做生意的人不多,想做生意很容易,因为贷款好贷。刘招华抽调去招商引资,被视为得了“肥缺”,不但借此和一些领导混得很熟,还认识了不少外商。这些都为他后来自己投资办厂提供了资源优势,他的“第一桶金”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赚到的。

当刘招华再次出现在同事面前时,他已是富甲一方的大老板,有房有厂,完成了从贫穷到暴富的蜕变。

大毒枭最后藏身处竟是老家

刘招华从小酷爱化学 娶有三妻生有四子

专题撰文 特派记者 胡非非 专题摄影 特派记者 巢 晓

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苏洋村是大毒枭刘招华的老家,他的第一家制毒工厂就设在这里。为了解刘招华的成长史,信息时报记者近日探访这个小乡村。在邻居和亲人的眼里,刘招华因为家里贫困从小就聪明好学,很要强懂事,知道分担家庭的困难,“只可惜长大后走错了路”。

小镇名人 妇孺皆知村里有个大毒枭

“陈雄,教授……张文辉,博士……钟志金,教授……”在列出了一连串的名人和介绍之后,话锋一转,“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大毒枭,‘末路毒枭’刘招华”。福建“今日福安”网站的福安“名人录”上,刘招华的名字赫然在列。

记者在刘招华第一个制毒工厂所在地——福安市赛岐镇苏洋村采访时,在村口遇到了几个苏洋村小学今年刚毕业的学生。

问到是否知道刘招华,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大声说:“知道!”他们说当时都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学校老师还要求学生回家看电视播放的刘招华的新闻。个子最矮的“小刘”的回答很专业:“大毒枭!全国通缉!”个子最高的“大刘”颇为骄傲:“我们村里发的抓刘招华的通缉令都是我贴的!”

“大刘”说,当时村干部到他家开的店里吃饭,给了20张通缉令让他出去四处张贴,还要求一定要贴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好让村民看了举报。“通缉令上有四张照片,最上面一张是大家都认识的刘招华的相片,下面三张是他整形过后的,通缉令上还有举报的奖金。”

而在学校里,刘招华成了最生动、最典型的反面教材。“老师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学刘招华制造冰毒害人,要学好,不要学坏!”小刘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

在熟人和街坊邻居眼中,刘招华从小聪明好学,很懂事。刘招华老家附近一位老人说,刘招华家子女多,从小家境贫寒,靠父亲做豆腐维持生活。高中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主动放弃读书去当兵,后在法院工作也很出色。

“他是个好孩子,很聪明,只可惜走错了路。”邻居阮老伯说。

亲人讲述 二姐称弟从小酷爱化学

6月21日下午,根据群众的指引,我们找到了位于福建福安市赛岐镇前进街的一幢旧式三层小楼。但当我们向在一楼房间内睡午觉的一名妇女打听刘月春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出家吃斋了”。室内的另一名男子犹豫了一下,向记者指了指楼上。

刘招华的二姐刘月春一再否认了自己的身份。经多番软磨硬泡,这名妇女终于默认自己就是刘月春。

仅比刘招华大一岁的二姐刘月春从小和弟弟在一起生长,与弟弟关系最亲密,对弟弟也最为了解。

刘月春说,弟弟从小就脑子好使,知道分担家庭的困难。在刘招华12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重担落到了母亲身上。但母亲于1996年瘫痪,并于两年后去世。这个打击对刘招华的打击很大。

刘月春说,弟弟在读中学时很喜欢数理化,尤其在化学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及过人的天赋。当时家里有很多化学方面的书籍。但最后,他还是因为家庭实在困难无法继续坚持下去。高二的时候,刘招华放弃读书,选择了当兵。

刘招华从部队专业到福安法院当法警后,经常回老家看望亲人,并不时给家里寄钱,成了家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至于弟弟在外面究竟干了些什么,他们从来不干涉,也从来不问。直到说是因为制造冰毒被警察查了,她才知道出事了。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未见过弟弟,至今已有10年。

藏身之所 全国通缉偏偏藏身老家小巷

2004年底,刘招华潜回福安老家藏匿。2005年3月5日才被警方逮捕。

街尾,福安市的一条老街,虽然已是市区偏僻所在,但这里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日间依旧是一个闹市。

记者反复询问探路,循着一个狭窄的巷口进入,穿行十余米,尽头是一幢红色大门的民房,门牌上印着“街尾27号”的字样。这个普通的门牌号,这幢普通的三层小楼,因为一个世纪大毒枭的藏匿和被抓而变得声名大噪。

巷子深处很静,外面的喧嚣几乎被完全隔离。但这里并不是死胡同,大门斜对面有条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穿出去就是大马路。即便巷口已被完全堵住,从这道窄缝里依然可以逃出去。选择这样一处隐秘所在藏匿,刘招华可谓煞费苦心。

对于刘招华的选择,曾有媒体报道说是刘招华思乡心切,想最后看一眼生养他的故土后了无牵挂,再偷渡出境。但对于一个当过兵受过特殊训练,有着敏锐的反追踪反侦查能力,并且经历多年逃亡生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的人来说,这里才是藏身的最佳所在。当外界猜度刘招华可能已逃亡国外时,他偏偏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了。

但这次他很不走运。通缉令早已铺天盖地,刘招华的头像也为众人所熟知,无论他埋得多深,都逃不过举报者锐利的眼神。

“街尾27号”有一个小院子,一楼客厅里摆着沙发、彩电等家居用品。一名穿着睡衣的妇女睡眼惺忪地将我们领到二楼卧室,从里面走出一名年轻男子,自称姓“缪”(音),是这里的租户。对记者的突然造访,小缪并不觉得奇怪。“前一阵子已经有好几批记者来过了。”

三楼用木板隔成两间,里面床铺桌椅一应俱全。小缪说,刘招华被抓时就住在三楼里面的单间,只是在地上铺了个床垫,房间里有电视机、电饭锅等简单的家电;外面房间住的是他的保镖。

在小缪看来,对于刘招华这样一个全国通缉的大毒枭来说,隐蔽才是最重要的,即使穷途末路到如老鼠一般躲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啃方便面,也比与他人合租暴露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安全。

第一任妻子 毒窝查封后出家为尼

刘招华共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任和第三任妻子的两个儿子都曾由二姐刘月春抚养过,现在则都在各自的娘家。

刘招华的第一任妻子在刘招华赛岐的制毒工厂被查封后伤心欲绝,出家为尼,至今不知去向。这个妻子为刘招华生育有一个儿子,今年16岁,在福州读中学,平时主要由外公和舅舅、舅妈照顾,每年寒暑假都会来赛岐看望姑姑。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受到家庭影响,性格比较内向,平时话不多。家人至今都不敢告诉他关于父亲的事,他也从来不问。但刘月春认为,即使亲人不说,孩子可能也知道,毕竟,当时通缉和抓捕刘招华时闹得满城风雨。但奇怪的是,孩子也从来不问关于父亲的事。

第二任妻子 刘招华逃亡时迎娶生下一女

刘招华的第二任妻子在湖南,也是他逃亡期间迎娶的,家人对这个妻子都没见过,只是听说后来刘招华再次被通缉时和她登报离婚,第二任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女儿。

第三任妻子 生有一儿一女寄养在娘家

刘月春说,弟弟的第三任妻子生育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现都在福建建阳娘家,由外公外婆照看。女孩8岁,读小学一年级;男孩5岁,上幼儿园。刘月春以前从未见过那个女孩,只是在去年7月放暑假时孩子由娘家人带着来过赛岐一次,说是出生那么久从来没回老家看看,那次过来看一下,但只呆了3天就走了。男孩由刘月春抚养过几个月,此前由一个自称是刘招华朋友的女子送过来,说是刘招华的孩子。由于当时孩子还小,不懂事,便管刘月春叫“妈妈”,而不是叫“姑姑”。刘月春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去年4月建阳娘家人来将男孩带走时,刘月春很难过。

刘家简况 五兄妹大哥大嫂出家

刘家共有5个儿女,刘招华最小,刘月春排老四,仅比弟弟大一岁。因为年龄上的关系,刘月春与刘招华从小在一起生长,关系最好。此外,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于1996年因儿子死亡看破红尘出家,在此之前,大嫂也已剃度为尼;二哥去年7月去世;年纪最大的大姐与刘家姐妹同父异母,后来嫁到外地,如今很少来往。

刘招华欺骗村民投资建厂 佯装买厂设备实为制造冰毒

本版撰文 特派记者 胡非非 本版摄影 特派记者 巢 晓

豢养恶狗吓走村民

从赛岐镇出发,经过把人颠得骨头散架的石板路,驶过尘土飞扬的乡间泥路,穿越高速公路下的一个涵洞,前方约1公里外的山脚下,一幢白瓷砖红琉璃瓦的三层小洋楼赫然映入眼帘,其外观之豪华不逊于四周山上的庙宇。那里就是刘招华的第一个制毒工厂,属苏洋村地界。工厂依山傍水,旁边是奔流不息的赛江。

选址偏远僻静

一面是山一面是江,只有一条小道通至工厂

一面是高山,一边是江河,到达工厂的路只有一条小道,路旁长满一人多高的杂草,偏远而僻静。选址在这里建制毒厂,可见刘招华确实计划周密。

有了大山和赛江两道天然屏障,刘招华的工厂根本不需要什么围墙,只是在入口处垒筑了两道两米来高的红砖墙,装上铁门,就算是厂门了。深褐色的铁门上挂着一把大锁,在风雨的剥蚀下已锈迹斑斑,旁边还有一个小侧门。

记者刚踏进铁门,厂房深处就传来一阵狗吠声。

一名中年男子背着手在里面的空地上溜达,不时停下来低头思考着什么。他是苏洋村村民郑文华,是这个工厂现在的承租者。郑文华租厂生产泡沫盒,用来包装葡萄,每年只有在葡萄成熟时的季节生产一个季度,生意不是很好。

郑文华领着我们参观了工厂。从外往里走,最外面是一间高高的铁皮厂棚,大部分开了天窗,只剩下一副铁架子。往里是一间砖墙石棉瓦顶结构的厂房,外墙多处剥落损毁,原来的窗户也只剩下大大的方形的洞,有的用砖头堵死。厂房里面堆放着大量的泡沫,是郑文华生产的葡萄包装盒。

传说中的秘道

其实是建别墅打水泥桩留下的空洞,现在做了地下室

距离厂房50米处是昔日的制毒厂的标志性建筑——一栋3层楼的小别墅。别墅外墙上贴着白色的瓷砖,楼顶是红色琉璃瓦的小阁楼。如今,很多瓷砖被敲掉,外表看起来灰蒙蒙的。

一楼大厅右面的角落里有一个1米见方的洞穴,深约2米,里面黑乎乎的,堆着一些泡沫。用脚猛跺地板,下面传出“咚咚”的闷响。

记者下到里面,通过微弱的光亮,发现这里相当于一个地下室,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这里就是媒体曾广泛报道的刘招华的地下逃亡通道,据说外面的出口处时刻停着一部快艇。但记者眼前的地下通道却是封闭的。

郑文华说,他从未发现这里可以通到外面的赛江,地下通道一说不过是谣传。在记者后来的采访中,刘招华的二姐刘月春也一再强调,这里是当初盖房打桩后留下的地洞,并不是什么地下逃亡通道。因为当初这幢小楼是建在农田上的,地基属软基,为了防止房子塌陷或进水,建房时打了很深的水泥桩,房子就建在水泥桩上。这个地下室就是水泥桩中间留下的一个空洞。

“艳惊”全镇的别墅

如今窗户、楼梯都没了,瓷砖被人撬走,马桶也被砸碎

小楼每层布局都以住家为主,中间是大厅,四周为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厕所。如今,小楼内的窗户、楼梯扶手都没有了,甚至连内墙和地板上的瓷砖也都被人撬走,卫生间里的马桶更被砸个粉碎。因此室内红砖裸露,看起来像刚建好的毛坯房。

郑文华说,刘招华的厂房被查封后,邻村很多村民偷偷溜进别墅,将能弄走的东西全部撬了下来,实在拿不走的就砸烂。这栋装修豪华的别墅就这样被掏空,成了空架子。

别墅唯一保存较好的是天台的阁楼,四周的围墙上还贴着绘有山水花鸟的彩色瓷砖。站在楼上往下看,一楼后面居然还建有游泳池和一个小花坛。即便在今天看来,这栋别墅的设计也是相当豪华的。

郑文华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栋别墅是全镇最豪华最气派的,全镇独此一家,连镇上的酒店宾馆都比不上。但因为厂里养着狼狗,没有村民敢接近。至于刘招华在厂里究竟生产什么,也无人知晓。因此厂房因制造冰毒被公安机关查封的消息,无疑像一颗重磅炸弹在赛岐镇炸开了锅。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刘老板做的是这种买卖。

挂名橡胶厂实为制毒窝

在苏洋村一些村民眼中,刘招华不仅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毒枭,更是一个出尔反尔的大骗子。“在我们村里办厂,开始说好了会招我们村民进厂做工,厂子盖好后一个也没要”,一名村民说起来愤愤然,“厂子因为制毒被查封了,连我们的田地也收不回来!”

成了三资“企业”

与村里签约,建成投产后招村民进厂当职工

2003年当选苏洋村村长的刘永华今年只有30岁,当刘招华在苏洋村办起第一个塑料加工厂时,他还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他们本是八竿子也打不到的两代人。但“在其位”就得“谋其政”,如今成为村长的刘永华,却不得不为刘招华“擦屁股”——不断向上级申请收回刘招华被查封厂房的土地,那是刘招华向村里租的,而不是其私人财产。“村民去年还找我要土地款,我到哪里弄钱?这么大的案子,谁敢做主?”刘永华一脸郁闷。

1991年,刘招华向苏洋村承租了位于赛江边上的15亩土地,用来投资兴建一座塑料加工厂——宏发橡胶有限公司。租用的土地在当时都是基本农田,是很好的土地,本来是种水稻的。

当时刘招华与村里签订的协议是:厂子办在苏洋村,建成投产后招收村民进厂当职工。由于当时“三资企业”很少,能有这样一个为村民创富的厂子落户村里,不但村干部,连当地政府领导都很高兴,热烈欢迎刘招华投资。

大兴土木

看热闹的村民挤破了头,地方政府的领导也来捧场

在刘永华的印象中,刘招华投资建设的这家塑料厂的豪华程度在当时的赛岐镇无人能及,尤其是那幢小别墅。厂子建设过程中经常有好奇的村民前往参观,建成后看热闹的村民更是挤破了头,当时地方政府很多干部领导也来捧场,风光一时。

但厂子建好后,村民们也曾看见运送过一些设备材料进厂,但刘招华并未像当初承诺的那样招村民进厂做工,也未正式开工生产。今天在村民们看来,刘招华当初装模作样地购买设备和原料进厂,不过是在放烟雾弹,是为制造冰毒做掩饰,穿上合法的外衣。

欠几万元土地款

随着刘招华出逃,这笔钱成了名副其实的烂账

除了前期交给村里的几万元,用来分给被租土地的农民做租金,刘招华尚欠着村里几万元土地款未付清,虽然村干部屡次催讨,但一直没有结果。这些钱伴随着刘招华案发出逃,成了一笔名副其实的“烂账”。

刘招华的制毒厂被查封后,厂房、设备均被没收,包括建厂土地,这让村里很不解。“厂房设备是刘招华投资的,是其私人财产,公安机关查封没收我们没意见,”刘永华说,“但土地是刘招华向村里租的,不是他自己的,应该回收村里。”

因为这事,被租土地的农民没少找村干部讨说法,村里也希望能把那块地利用起来,重新招商引资,投资办厂,造福村民。毕竟,赛江边上的那块土地地理位置很好,闲置着太可惜了。

为此,村里曾多次向上级反映,但刘招华的案子太大了,没人敢做主。不过,反复地反映还是取得了成效,公安也希望有人能代管被查封的厂房,免遭破坏。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村里先将土地和厂房从宁德公安那里租过来,再转租给村民郑文华。

“现在没人敢来投资。”刘永华很无奈。听记者说刘招华的案子要在广州开审,刘永华很兴奋,“太好了,我们一直盼着这一天,早审早结案,那块地也早点有个好归宿。”

毒枭张扬登报做“擒贼勇士”

桂林一家报纸曾刊登刘招华“勇斗盗贼”的照片,当时通缉令已发出可惜无人发现

本版撰文 时报特派记者 涂峰

6月21日起,信息时报记者沿着大毒枭刘招华在桂林留下的痕迹,全方位还原了他在桂林的日子。

在刘招华进入桂林后,曾作为“擒贼勇士”大模大样地上过《桂林晚报》,当时通缉刘招华的照片已发在公安内部网站上,可惜无人发现“勇士李森青”就是刘招华。

1999年11月,从宁夏运往广州12吨的冰毒被警方查获,刘招华东窗事发,逃离广州,化名“李森青”,以商人身份出现在广西桂林。在近5年时间里,刘招华长期居住在桂林市区一栋两层楼的别墅——漓江花园185号。

漓江花园185号

定格于逃离一刻

今年6月21日,时隔刘招华逃离桂林已有1年7个月零25天,记者来到漓江花园185号,这里已经窗户紧闭,大门上封条退色,即将脱落。在顶楼平台上,三两件未收的衣服还在铁丝上飘动,这是2004年11月24日他逃离后保留至今的场景。

“当天晚上,中央台的《焦点访谈》播出了刘招华的通缉令,连夜,他们一家都急忙逃散了!”住在185号对面户主说,2000年初,这位户主与刘招华一家先后搬进漓江花园,做了4年多的邻居。在当年,漓江花园是桂林数一数二的小区,现在一套这样的别墅价值70多万。

经过4年多的相处,刘招华一家留给漓江花园居民的普遍印象就是:“普通人,甚至比市井小民还小气的普通人。”

一位曾是刘招华及其妻子李小青(化名周倩)的牌友向记者描述:刘招华常邀左邻右舍前去他家打牌,而且喜欢和妻子相互指点如何出牌,但难免会输。“为此,刘招华夫妻经常吵架,并惊动周围邻居。”但是,刘招华输钱从不赖账。

据漓江业主委员会成员桂先生说,刘家一共有三辆车——三菱越野、富康和皮卡。“虽然漓江花园住的都是桂林比较有钱的人,但这样的排场还是比较突出。”但是,2003年4月份,小区征收物业管理费和停车费时,刘招华却借口小区保安不好,拒交管理费。

“这种小气,也许是刘招华一种精心的伪装!”不少与刘家有过接触的居民事后如此推测。

旧时邻居回忆

刘家“复杂多面”

漓江花园的不少居民说,刘家往往都是高朋满座,不少市里面的车都停在他家门口,其中包括警车。“那时,李森青(刘招华的化名)也是市里面的名人,在桂林地区各个镇都不少投资项目,他还对邻居炫耀说,自己是2002年桂林市十大青年企业家。”

但是刘招华的一些反常的情况,也引起不少居民疑惑。

2004年8月份,小区管理填报业主资料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桂先生清楚地记得:“当时,刘招华填写自己户口所在地是全州,我就纳闷,一副浓重的福建口音,为何生于全州呢?”不过,这种疑惑并没有让桂先生联想到大毒枭。同时,一些经常与刘招华妻子打牌的居民也经常议论:刘家自称在福建还有两个儿女,但在桂林住了4年多,却从未见过刘家过年回去看过。

直到全国通缉令下来后,漓江花园的居民渐渐拾起过去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刘家——

“在通缉令发布之前几天,刘的表弟经常呆呆坐在门口独自抽闷烟,心事重重。”

“一旦邻居家前来的陌生人,刘的妻子经常出门去偷听。”

“除了打牌,刘很少与别人谈起他是如何来桂林的。”

插曲 曾为捉贼照片上报

大部分桂林人都认识“李森青”,这不仅因为他在桂林各地投资上千万的产业,而且,“李森青勇斗盗贼”也曾上过当地报纸——2003年2月6日,《桂林晚报》用一个整版刊发了这则新闻,这也是刘招华的照片第一次上报。

《桂林晚报》记者陆汝安告诉我们,2003年2月初,他从通讯员那里得知一位在临桂镇投资上千万的商人,在家中面对入室盗窃的三名小偷不畏凶险,将其中一名小偷生擒,而此人就是“李森青”。陆说,他也许是面对面采访刘招华的第一人。

“刘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和善’。”陆得知刘是世纪毒枭后分析说:就是“和善”,让刘招华骗过许多人。

陆还说:“刘特别能说。从他讲(捉贼)的过程中,我感觉他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他所擒住的小偷比他高一个头,而且手持武器!刘招华十分乐意我为他拍照,为了生动表现当时擒贼的经过,刘在相机前摆出各种姿势。”

其实,当时通缉照片已经发在公安内部网站上,如果当时有人发现,那么他早就落入法网了。2004年底,陆汝安在逛超市买东西时看到墙上贴着刘招华及其妻子的通缉令,才恍然大悟。

全州户口这样到手

为什么操一口浓重福建口音的刘招华却拿到桂林市全州户口呢?这一切源于刘招华初到桂林的时候。

化名李森青的刘招华爱在商界积累人脉。一次宴席上,他结识了桂林商人胡某(已故)。席间,刘招华显得“豪爽、一掷千金”,让胡某深感结缘“贵人”。刘招华提出请胡某帮助办理当地户口,胡当即爽快答应,并将此事委托给朋友唐述海。

2000年1月11日,唐述海谎称“李森青”的户口于1998年农村换发户口本时,由于派出所的原因漏登,望给予补办。时任全州县龙水镇派出所民警王琼雅未核实情况,仅凭一纸证明,就给“李森青”办理入户手续(注:王雅琼以玩忽职守罪被桂林市雁山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

这样,福建籍毒枭刘招华就成了广西全州县龙水镇同安村畔田口村民。时隔两个月,刘招华为便于藏匿,再次要求胡某帮忙办理全州县非农业人口户口。

2000年3月12日,胡某再次将此事委托于唐述海。以“李森青”在全州县经商的名义,向全州县公安局申请农转非户口登记。时任户籍科科长的杨某未核实“李森青”真实情况,就办理了农转非入户手续。

至此,刘招华正式落户“全州县全州镇民主路221号”,成为操福建口音的“全州仔”。

藏身山洞靠干粮度过16日

记者在刘招华当年逃亡的山洞发现他在洞里刻有“在此一游”的字迹

在桂林市保宁县浔江村山间的一个废弃空军雷达站,是刘招华桂林逃亡生活的终点。刘招华当时在电视上看到通缉令后逃到这里,靠干粮度过了16个日夜。当年警方搜捕网撒向这里时,刘招华已不见踪影,只剩丢弃的衣物和一个用来包装鞋垫的塑料袋。

信息时报记者近日专程到这个山洞,发现洞穴壁上有“李森(刘招华又一个化名)在此一游”的字迹,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是刘招华自己写下的。

洞里刻“李森在此一游”

2006月6月23日,记者在当地向导指引下,驱车60多分钟,来到临桂县保宁乡。保宁乡距离桂林市区行程大约45公里,其中近10公里为碎石山路。浔江村与南方许多小乡村一样,安静质朴,不过两年前,数百警察一次抓捕行动打破这种平静生活。

“那是2004年底了,数十辆警车和百余民警和武警来到村口,说是去山上一个废弃的山洞抓人。”浔江村村民回忆,这样声势浩大的抓捕行动,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

当地村民介绍,“这个山洞原来是空军的雷达站,后被废弃。它最后又成了刘招华桂林逃亡生活的终点站。”

与两年前不同的是,雷达站入口处,野草茂盛地长着,掩住了洞口。一眼看去像一座孤寂留在山腰的荒冢。洞口仅有1米多高,记者猫着腰进入洞穴。洞里最吸引眼球的是,刘招华为16个日夜山洞生活留下的“纪念”——“李森在此一游”赫然画在入口处墙上,这是刘招华用化名留下的字样。其中“森”字已经被后来人给抹去,而据当地居民说,在洞穴的深处,刘招华还公然写上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爬进洞穴,一股逼人寒气扑面而来,凉气只透脊背,借着微弱的光线,可以看到空穴内大小近十多平方米,高近3米,在穴壁上画着各式张牙舞爪的涂鸦,碎石砖块歪斜地倒在地上。洞穴内各种入口连通交错,记者走了20多分钟,还是漆黑一片,难以找到尽头。

看到通缉令躲进山洞

而就是在这个洞里,刘招华靠着快食面、饼干、火腿肠、鸡蛋等干粮,度过了16个日夜。

2004年11月24日下午,在桂林福建老乡江荣华的红云烟酒店里,刘招华像往常一样喝着茶,看着电视。突然,他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在播放公安部A级通缉令,其中悬赏20万抓捕刘招华。刘招华说他看过新闻后,心里并不是太慌张。

晚上6时左右,刘招华和店里的朋友吃过晚饭,刘招华妻子的表弟驾车来到店里接他,他们并未回到自己的别墅——漓江花园185号,而是乘车直接奔向阳朔。

当月25日,到达阳朔后,刘招华做了短暂停留,随后又驾车往桂林雁山方向逃亡。最后逃到了这个雷达站。可是当数百警力组成的搜索队赶到这个废弃的雷达站时,留给他们的只是刘招华丢弃的衣物和一个用来包装鞋垫的塑料袋,刘招华从桂林跑了。时报记者 涂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